让课堂成为充满智慧的理想殿堂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 曹敏娟/文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 【年(卷),期】2017(000)009 【总页数】2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可以这样说,提高语文课堂的智慧性和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智慧的语文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在此,结合多年的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让不起眼的失误成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生成的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学生意料之外的失误往往重视不够。其实,学生的一个小失误,往往是突破教材难点的切入点,是了解学生学情的突破口,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点。如果教师细心体会,沿着学生的失误,依靠及时生成的教学过程进行艺术地处理,同样能把缺陷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能融学习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于一体。
以教学《生命桥》为例,课中,一名学生在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把“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一句中的“刚好”读成了“凑巧”。待他读完后,学生纷纷举手,指出了他的错误所在。可也有个别学生认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差不多,“凑巧”也可以。我随即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从字典上得出“刚好”是指与事先预设的相吻合,而“凑巧”只
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当了解了两个词语的区别后,师生开展了下列教学环节: 师:这对羚羊试跳成功是“凑巧”还是“刚好”?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相关语句去品读,你会有意外的发现。
生1:我从“一叫一应”看出羚羊们正在积极商讨突围的方法。
生2:它们在危险面前迅速作出牺牲一半、保存一半的决定,真令人钦佩。 生3:老羚羊在鼓励准备试跳的年轻羚羊,让它对自己要有信心。
生4:这“一叫一应”仿佛是老羚羊在教年轻羚羊如何去做示范,老羚羊这样说:“孩子,我先跳,你紧跟后面跳,但我跃起的高度要比你低一些,你瞅准机会落在我的背上。”
生5:我从“随即”看出,老羚羊是估算好了时间的,跳早、跳晚都关系到年轻羚羊是否能够正好落在它的背上。
师:是呀,有了周密的准备,起跳的时间刚好,跃起的高度刚好,这才有了这“刚好”的奇迹。
有了这样深入的理解,当学生们捧起书时眼眶里却泛起了泪光,那动情的朗读满怀敬意!此刻,老羚羊的无私、伟大深深地打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失误,经过智慧转化,就将课堂引入深化。有时,教学环节的推进恰恰需要这些变化的学情,巧妙运用失误,课堂会充满智慧。
二、让个性的质疑成为阅读教学的拓展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追求这样一种理想境界—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学生读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沟通的过程,更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仍以教学《生命桥》为例,我按课前预设范读第二自然段。当我深情并茂地读完这段令人震撼的文字后,很多学生表情肃穆,我知道学生已经被老羚羊那甘愿献身、无怨无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此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段话是作者虚构的。 师:(很诧异)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虽然年轻羚羊有老羚羊的帮助,但我觉得年轻羚羊并不能越过这让人望而生畏的悬崖。
众生:(小声议论后,插话)我也觉得不可能。
师:你们敢于怀疑书本,怀疑作者,不仅会学习,更会思考。
我先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而后我把课前阅读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中获取的信息告诉他们,当学生得知这悬崖有6米多,而强健的羚羊一次只能越过5米之远时,更加佩服羚羊们在死亡面前的机智、勇敢与无畏。老羚羊甘愿作桥墩,为了羚羊种族得到延续,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学生们不再觉得这是作者的虚构,反而被老羚羊舍生忘死的义举打动了。学生们再次捧起书,在音乐声中朗读这感人的一幕,当读到“随着年轻羚羊的这一猛蹬,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这一句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此刻,羚羊的壮举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们的心底!
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在加深,个性在张扬,情感也在深入。更有学生提出课后要认真去读《斑羚飞渡》这本书,从中找到更多感人之处。经历了这样质疑、解疑的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探究的兴趣、思考的快乐、情感的积蓄。
三、让别样的体验成为语文学习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