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编)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的史实。 3、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 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5、了解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 6、掌握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举措及历史意义。 7、了解清朝崛起及明朝灭亡的史实。 重点关注 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朝贡贸易。

首先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同学们阅读课文,讲一讲,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说出独特性的表现

【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

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思考1 :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

宰相与明朝内阁的比较(完成表格后面的内容) 比较项 性质 宰相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明朝内阁 职权 任职方式 本质 对君权的影响 行政、决策 选拔任命 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制约君权 【教师拓展】

1、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制度,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史料实证

2、 【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

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

【教师解读】:材料显示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 【深化理解】明代出现宦官专权局面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2) (3) (4)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个内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首先关注学习聚焦,,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1) (2) (3) (4 ) 【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天阶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思考:同学们讨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教师}:明朝派郑和下西洋曾有找建文帝下落的秘密使命,但主要是为了扩大明朝在海外各国的政治影响,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 【深化理解】

1、明朝前期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

(1) (2) (3) (4) 明朝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

(1) (2) (3) (4) 【教师拓展】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远洋航海之比较 ①规模不同。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人员多、组织严密、历时长,欧洲远洋航海远不能比拟。

②动机、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经济上的,他们航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黄金和财富,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影响和后果不同。郑和是最早的洲际航海家,开创了横渡印度洋的洲际航海历史。郑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文明和进步的传播者,这与西方航海家为了夺取殖民地和贵金属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目的截然不同。但郑和这种“厚往薄来”的方式也注定了这种航海壮举无法持久,而西方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却开启了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影响较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三外内容: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首行我们关注学习聚焦 :了解明清时的内陆边疆基本史实 1.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明朝对外政策

(1)明朝措施: (2)结果:( )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2.西南:藏族

措施: 3.东北:女真族

(1)措施: (2)女真族发展历程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为海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③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清易代: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 同学们思考 :清军入关并确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答案:

(1) (2) (3) (4) 。 (5) 课堂精练

1、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旋置春、夏、秋、冬四辅官,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没有政治背景和经验。任职者于一月内分旬轮流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朱元璋这一举措

A.未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B.表明内阁制度的形成 C.解决了宰相制度的弊端 D改变了中枢权力机构

2、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378万两白银的1.85%;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 B.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 C.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D.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

3、在完成藏族地区的统一后,明太祖要求藏族人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这表明

A.藏汉民族实行相同的赋税政策时 B.政府施以因俗而治的治藏政策 C.朝贡贸易有利于汉藏间友好关系 D.政府对藏族地区实行必要的管理

4、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皇权高度集中 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 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

5、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6“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其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7、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其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

A.弱化了君主权力 B.扩大内阁决策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使辅政制度完善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

材料二 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征,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朱元璋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摘编自《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说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制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编)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2、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的史实。3、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5、了解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6、掌握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举措及历史意义。7、了解清朝崛起及明朝灭亡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x1lr95iji6j6mw9sjhs44p5c1cp2i00dz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