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谈判中环境议题的发展趋势及
中国的应对策略
热点。
当前,中国已是贸易大国,是多边和区域贸易谈判的重要参与者。尽管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环境议题谈判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本文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回顾了环境议题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梳理了我国在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有效应对国际贸易环境议题谈判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建议。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国际上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最早源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率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关注,带动了环保运动的兴起。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揭开了国际合作应对环境问题的序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这也成为199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主题。作为会议成果的《里约宣言》规定:“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贸易政策不得构成对国际贸易的任意的、不公正的歧视或变相限制”,为贸易与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讨论奠定了基础。2012年,“里约+20”可持续发展大会将“绿色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从而将贸易、环境和发展的关联提到新的高度。
从根本上来说,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源于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首先,环境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资源要素,如土壤、水、阳光、空气等,而不同的资源禀赋则构成了各国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其次,贸易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会给环境带来影响,贸易带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扩张, 从而引起资源的过渡使用,加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再者贸易提高了收入,带动了科学技术的扩散,从而又提升了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此外,随着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伴随生产、运输、消费环节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跨越国界,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在政策层面上,自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47)达成以来,多边贸易体制便一直致力于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减少政府管制和干预;而环境政策的目标则是减少经济
活动的环境外部性,避免市场失灵导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这在本质上要求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也应看到,通过促进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技术的扩散,贸易政策也可以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联合国环境署(unep)2008年发起的“绿色经济倡议”指出,“向绿色经济转型能够促进新贸易机遇的产生;而贸易如果得到适当的规制,也可以在绿色经济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为贸易与环境的讨论增加了新的维度。在上述背景下,如何避免和减少贸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贸易政策有利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避免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和阻碍,成为国际贸易谈判中环境议题的主要目标。
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产业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贸易和经济活动的扩张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处理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逐渐成为国际贸易谈判中的热点问题。
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出口占世界份额12%,然而,长期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外贸增长模式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和外贸发展面临的资源和能源形势也日趋严峻。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率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目标,并在2015年后发展议程立场文件中将“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
现阶段,我国国内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有一些研究,包括对贸易发展的环境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法和国际环境法冲突和协调的法学研究,以及对环境相关贸易措施与wto规则的合规性分析等。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针对实际谈判工作的综合性政策研究还很有限。近年来,环境议题逐渐成为多边和区域贸易谈判中的新热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新形势下,如何认识国际贸易与其应对的环境议题谈判,不仅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环境问题进入国际贸易谈判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一)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环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