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时间与空间维度
任何文化体系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人群所创造的。任何文化系统或特质,都不能没有时空参照系。我国古人,春秋时以?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所谓?时空?也就是?宇宙?——?上下四方渭之宇,古往今来渭之宙?。以 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密切联系的四维座标系考察文化系统间的运动,是很有必要的。(《文化学概论》郭齐勇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2 P250)
所谓文化的时间性,是就文化发展中的持续性、阶段性来说的。文化的时间性的内涵,包括:(1)文化在量上的累积和延续;(2)文化在质上的变异与区分,(3)文化特质在流传过程中的暂时性或长久性。从时间维度上考察,文化体系发生、发展、成熟、衰亡、复兴、重构、再生的过程即是量上的累积(连续性)和质上的变异(阶段性)之矛盾的统一过程;也就是旧特质的衰退与新特质的增加的过程,其间亦不乏由量到质的转化、飞跃,即渐进过程的中断。例如,从人类科技史上看,从常规科学到科学革命,再到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展示了无数的运动过程。从文化特质的绵延与变异来看,有的易于变迁,如服装款式,劳动工具;有的则难于变迁,如宗教信仰,哲学理论。 文化层
文化中的时间概念影响着人们对于生存、创造、生命、未来、生活等所有方面的认识和追求,并最终形成了不同文化风格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类型。因此,在文化学的研究中,时间对文化的影响往往在诸如文化层等历史文化的凝固中,得到最直接的答案。
文化层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的文化学家格雷布内尔于1904年在柏林召开的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学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他提交并演讲的论文题目就是《埃塞俄比亚文化圈及文化层》,后来,文化圈与文化层一道在文化界广泛流传开来。什么叫文化层呢?所谓的文化层就是指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特征。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文化层是文化累积的结果,正如考古发掘一样切开文化历史的横断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层被一层层地覆盖在地下,成为历史的积淀。反映着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程度。(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11 P113)
所以,文化层所代表的是一个历史时期.它的重心是指向时间维度。作为研究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性概念,文化层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文化的产生、发展,比较、研究、鉴别各个民族文化嗣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时间维度即历时维度 (1) 原始时代(人类过着与动物相去不远的生活,一切生活来源皆仰自然赐予) 农业时代(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建筑房屋等) 工业时代文化(科技发明史)(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2)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P79)
所谓文化的空间性,是就文化发展中的广延性、扩展性说的。文化特质或文化系统通过商业、战争、宗教等活动在空间传播、流传。文化的空间性的内涵,包括:(1)文化体系发源、生存的空间位臵,一定的文化与—定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2)文化特质和文化体系在空间的传播;(3)物质文化的成果占据一定的空间,而神话、语言、艺术、风俗、精神文化的地域性不是指直接占据空间而是指被—定地域的人们所创造、沿用。(《文化学概论》郭齐勇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2 第251页)
文化的空间特性并不是永恒的、绝对的。当不同空间的人在相类似的自然环境进行文化活动时,具有相当多的普遍性。例如,在旧石器时代,当埃及与欧洲还不可能有任何文化交流时,人类的祖先却在两地同时发明了两侧打簿的双刃的石器。当然,在普通性中又充满着差异性,这种差异首先就是空间上的差异,尔后还有时间上的差异。例如,到了新石器时代,埃及本土的石器渐具特色,有别于欧、亚、非文化区的工具。用来削刮箭杆或奖柄的削副石器就是埃及底比斯一带的典型器物。这时期,专门收割谷物的卷石谦刀,也首度在埃及出现。
我们说文化的空间特性不是永恒的、绝对的,更重要的理由是文化在空间的传播。小麦、棉花、西红柿、核桃、石榴、豌豆、芝麻、胡萝卜、水仙花、桂皮等都是借助文化的空间移动传入中国的。我国的治铁和穿井技术、养蚕和丝织技术早在汉代就开始西传,到宋元时期,我国的陶瓷通过海上交通风靡全球。从汉代到明代,我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向外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汉代以来,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的音乐、舞蹈、建筑、艺术、文学创作、语言和思维方式又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我国文字的声韵来自印度五明之一的?声明?,我国的文体,特别是逻辑结构受到印度五明之一的?因明?(逻辑)的影响,我国的文法受到梵文的影响,诗、词、章回小说、传奇、故事亦受到佛经的极大影响。(《文化学概论》郭齐勇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2 第254页) 文化圈
文化圈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这个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都存在着相当大的模糊性,大到东方文化圈,西方文化圈,并用东西方文化圈来概括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存在。而如果以更小的范围来看的话,则文化圈可以是种族、民族、国家或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如农耕文化圈、畜牧文化圈、弓箭文化圈等。因此,所谓的文化圈是指人类同一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包括语言、风俗、道德、宗教、艺术等共同的文化特质的一定分布范围。文化圈作为一个关键性概念最先使用的是德国文化学家格雷布内尔,他在对埃塞俄比亚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方法。他着重研究某一空间分散存在的类似现象,探索它们的历史变迁关系。为了防止主观片面性,格雷布内尔提出了几条标准作为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基础和判断某一现象在文化史上有没有关系的技术性手段。这种标准一是形态标准,如果某一区域中,类似的文化要素四处散见,那就可以推测这些要素存在联系,本来具有共同起源。二是数量标准,在某一区域中,一个事物具有特定的类似性,与此同时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其他几种现象或要素也必然与之并存,形成为量的标准。
继格雷布内尔之后,奥地利民族学和语言学家施密特进一步发展了文化圈的概念和研究,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和对应的文化圈理论。第一,原始狩猎与采集阶段,这个阶段对应的文化圈有:A.中央或外婚制文化圈.北极文化圈;B.南极文化圈(外婚制与性图腾,如东南澳大利亚人、塔斯马尼亚人)。第二,
初级阶段或园艺种植和畜牧阶段,与之对应的文化圈有:A.家长制的游牧部落文化圈;B.外婚制父权、图腾、较高层次狩猎文化圈.外婚制母权、园艺部落文化圈。第三,第二阶段或较发达的农业阶段,与之对应的文化圈有:A.自由父权社会文化圈;B.自由母权社会文化圈。第四,第三阶段,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最早的高级文明出现。施密持的文化圈理论,非常明显是采用历史民族学的基本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概括的。
文化圈的概念由于德国、奥地利民族学家的不断深化、发展.最终而成为一种文化圈论理论。文化圈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圈的时间存在是扩散的。(《文化学概论》 ,陈华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11 第118页)
2. 空间维度即共时维度 (共时即同一时空下) (1)梁漱溟: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是以?意欲?为原点,以?意欲?的?路向?为纵横轴线建立起的文化哲学体系。他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他认为意欲是驱动生活的本因。意欲的不同构成文化的不同。他所阐述的?文化三路向?说把世界文化体系划分为中国,印度,西方三个范畴。
西方文化:由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产生科学与民主两大异彩的文化。向前要求,进取奋斗的态度,遇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的办法,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西方文化探求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把人与自然摆在对立面上,注重人对自然外物的改造和占有,因而崇尚理智。
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调和,持中,遇到问题不求解决,自我满足,安于现状。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天人合一和人的反求内省,追求精神的自得的理想的道德人格。
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转身向后去要求,遇到问题就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也是一种佛教文化的倾向。)印度文化探究的是人与自身生命即人与本体的关系,追求宗教的超脱与出世,寻求人的灵魂的解脱。
梁漱溟提出他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意欲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意欲向后翻转(压抑)的印度文化解决人自身的身心平衡问题。(张岱年、汤一介等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5)
注:英国哲学家罗素把世界哲学分为三类: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
(2)田惠刚
田惠刚认为,?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的地理单位,具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相似的生存方式。主要包括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字,同一种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大体一致的居住形式和特定的民情风俗,相同或相似的社会与家庭结构等内容。文化区的形成和宗教,河流,气候,语言文字有着重要关系。文化区按照等级可分为大区,中区,小区和社区。
大区是一种国家或民族的组合,以同一的宗教或观念为联结纽带:1欧美基督教文化大区2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大区3印度佛教文化大区4中国儒教文化大区。
中区一般以国家或民族为表述单位。文化中区(以中国儒教文化大区为例)
分为:1中国文化中区(大陆,台湾,香港,澳门)2朝鲜文化中区(韩国,北朝鲜)3日本文化中区4越南文化中区5新加坡文化中区。
小区是各个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个体组成单位。文化小区(以中国文化中区为例)划分为:1中原文化小区2楚文化小区3吴越文化小区4巴蜀文化小区5岭南文化小区6东北文化小区。
社区是组成文化小区的基本细胞单位。文化社区(以中原文化小区为例)划分为:1河南登封县的少林寺(武术文化)2山西汾阳县的杏花村(酒文化)3山西安塞县(腰鼓文化)等若干文化点。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文化中区以汉文化为主体,藏文化小区,壮文化小区等少数民族小区未算在内。
(田惠刚 世界文化区的形成与分类刍议---兼评《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J] 中国文化研究 1995年 04期)
3. 时空维度 (1)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说研究历史首先要研究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文化,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自生自灭的舞台。他把这些文化划分为8种:
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玛雅文化和西方文化。
在斯宾格勒看来,文化就像人的一生,遵循着生、壮、老、死的周期性规律,每一种文化都经历了春、夏、秋、冬4个发展阶段,也称前文化时期、文化早期、文化晚期和文明时期。前文化时期,人类尚处于原始状态,国家和政治还没有出现,其代表者是农民。一旦有了民族和封建制度,就进入了文化早期,这时城市开始诞生,其代表者是贵族和僧侣。到了文化晚期,城市力量日益壮大,并同乡村力量展开斗争,其代表者是中产阶级。当城市彻底战胜乡村,出现大城市和行省的时候,文明时期就到来了,这时诸侯林立,列强纷争,因此又叫战国时期,主要代表者是下层人民群众。列强纷争的结果,导致了凯撒主义,也就是一种极端的个人权力,出现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然后城市遭到毁灭,历史又重新回到前文化时期的原始状态。斯宾格勒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即使西方文化也不能例外。
斯宾格勒在书中认为,西方文化于公元900年诞生后一直沿着上升路线向前发展,依次经历了春、夏、秋、冬各个阶段。西方文化进人它的冬天,是在1789年法国革命之后。表现有这样几种:1、哲学:伦理学代替了形而上学;2、艺术:原有创作风格的丧失;3、精神:怀疑主义和无神论流行;4、道德:金钱崇拜,为富不仁;5、政治:武力代替了民主,帝国主义逐渐出现,战争危险增加,最终造成各国之间的混战。
斯宾格勒还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符号作为自己的象征。如古典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所以又称阿波罗文化;西方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德国神话中一个不惜用灵魂向魔鬼换取享乐的魔术师浮士德,所以又叫浮士德文化。
斯宾格勒认为各个不同的文化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过程,因而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所有的文化都是同时代的和等价的,不同文化的人和事完全可以具有相
同的意义。?我们总认为希腊文化是‘古代的’,而我们的文化是‘现代的’。那么,相比较生活在荷马之前百万年的从历史角度看成熟的埃及人,希腊文化是不是‘现代的’呢??但每一种文化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比如?古典时期的人们仅仅知晓眼前的‘现在’,沉湎于神话?;西方文化则不满足于现在,追求自我完善和无限。
斯宾格勒认为,?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道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标准,其有效性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总之,没有一种普遍的人类道德?。?从更深刻意义上讲,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的?皈依?或‘改变’?。(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商务印书馆 1967.1)
(2)汤因比
汤因比(1889—1975)是英国历史学家,他的一生著述很多,但全面反映他历史观点并使他成名的是一套12卷本的巨著《历史研究》。这部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在他看来,处于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明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条法则贯穿了他整个的历史哲学理论体系,?文化形态史观?(或称?历史形态学?)构成其理论核心。他提出应以生活在某种文明中的社会整体(即文明)为历史研究的单位。在《历史研究》一书的开头,汤因比就尖锐指出,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因此,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文明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间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或称?亲属关系?,就像几代人生命的延续,每一个文明或者是?母体?,或者是?子体?,或者既是母体又是子体。但这种文明之间的历史继承性并不排斥它们之间的可比性。首先,从时间上看,文明社会最多只不过三代,历史进入文明阶段也不过刚刚超过6000年,而人类历史至少已有30万年。两者相比,文明的历史长度只占整个人类历史长度的5%,因此,在哲学意义上,所有文明社会都是同时代的;其次,从价值上看,如果与原始社会相比,所有文明社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果同理想的标准相比,这些成就又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所有文明社会在哲学上又是等价的。从这些界定出发,汤因比把6000年的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古代中国、安第斯、玛雅、赫梯、巴比伦、古代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中国、印度、朝鲜、西方、拜占廷。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其中前6个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产生的第一代文明,后15个是从第一代文明派生出来的亲属文明。另外还有5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玻里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
他指出文明生长还必须具备4个条件:第一,挑战和应战的不断循环往复。第二,挑战与应战的场所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第三,社会内部自决能力(对内部挑战进行应战的能力)的增强。第四,少数杰出人物的退隐与复出。总之,少数人创造,对一系列挑战进行应战;多数人模仿,使整个社会保持一致,这就是文明起源和生长的一般规律。
在对西方前途的解释上,汤因比与斯宾格勒不同,他认为西方文明虽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