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索并获得新的知识。
(二)运用启发式探索法应注意的问题: 五、讲解演示法 (一)讲解演示法的含义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的教育方法。即边讲解边演示。 (二)运用讲解演示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含义
1、幼儿数学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2、幼儿数学演绎法是指幼儿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时应注意: 七、运用以上数学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是: (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起主导作用。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和记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制订数学教育学期计划的步骤和内容,并实践制订学期计划。 2、懂得设计具体数学活动计划的结构、内容,运用练习形式让学生自选内容设计一次数学活动计划。
3、明确数学教育记录的意义和要求。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计划 一、学期计划 (一)什么是学期计划 (二)学期计划的内容及步骤 (三)制定周进度计划的步骤 二、数学活动计划 (一)名称 (二)目的 (三)准备 (四)过程
三、其他数学活动计划 四、说课 (一)说课的意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二)说课的内容 (三)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 一、数学教育的记录的意义 (一)什么是数学教育的记录 (二)做数学教育记录的意义 二、数学教育的记录类型 (一)日常记录 (二)总结 思考与练习(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计划举例
例1、各年龄班数学活动学期计划 (北师大版《学前儿童数学教学》P333 例2、各年龄班数学活动周计划 〈同例1〉
例3、活动名称 大象过生日〈大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概论》P119
例4、活动名称《寄“信”》〈大班〉 同例1 例5、《小白兔拔锣卜》 (小班) 北师大教材P107 例6、认识数学2(小班) 同例3
例7、认识球体园柱体的活动设计 (大班)《启蒙》天津97.1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教育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懂得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其对幼儿学习数要领的重要性; 2、能理解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年龄特点。
3、教会学生能表述分类的内涵和知道幼儿有哪些种分类,掌握分类教学的要求和方法。
4、教会学生初步学会组织和实施“1”和“许多的数学活动的能力。
5、组织学生设计一次“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活动,通过模拟教学体验设计实施教育活动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一、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述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中去。 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感知
(二)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的笼统感知到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基础。
(三)渗透集合思想,使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 关系,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目,进而为幼儿理解和掌握初步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
一、2岁—3岁左右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 二、3岁—4岁儿童已经迈步感知到集合中的元素能不超出集合的界线,而且,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精确的一一对应。
三、4岁—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元素,并能初步理解和子集的 包含关系。
四、5岁—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护展。 第三节 物体分类的教学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相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一、分类的意义
(一)分类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 (二)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 (三)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四)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的几种分类 (一)按对象分类 (二)按包含关系分类 三、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四、教育方法
(一)首先让幼儿感知和辩论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 (二)向幼儿说明分类的要求和分类的含义。 (三)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 (四)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
(五)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挠条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 (六)讨论分类结果,以巩固类概念和理解类的包含关系。 第四节 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 1、区别“1”和“许多”的意义 二、教育要求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一)使幼儿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二)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三)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首先教会幼儿学会区别1个物和许多物体,然后帮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观察比较教幼儿区别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三)采用教学游戏以及幼儿操作等方法,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 一、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意义 (一)可帮助幼儿准确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二)使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组的数量。
(三)使幼儿感知到物体组中物体(元素)的数量,从而获得数的感性经验。 二、教育要求 (一)学会对应
(二)在学会对应的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物体的比较。
(三)能理解和运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重叠法 (二)并置法
(三)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略)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计数教学活动的含义、结构和发展,了解计数活动的意义; 2、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掌握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概念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
3、认识10以内基数、序数和数组成的知识和实施教学要求。通过示范和练习基本掌握其教学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 一、什么是计数活动
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数的形式。 二、计数活动的实质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三、计数活动的结构与发展
(一)内容方面 口头说数----按物点数 说出总数。 (二)动作方面:手的动作和语言动作。 四、计数活动是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一) 幼儿直接认知物体数目只局限于小数量的范围。 (二)国外关于幼儿计数活动价值的研究介绍。 第二节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从具体出发
(二)在大量的感性经验基础上产生对数的认识的抽象成分。 二、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年龄阶段及特点. (一)第一阶段(2岁半左右至3岁半左右)学数前的准备阶段.
(二)第二阶段(3岁半左右至4岁左右)学会计数和初步理解实际意义阶段. (三)第三阶段(4岁左右至5岁左右)计数能力的巩固和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 (四)第四阶段(5岁左右至6岁左右)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及数群概念初步发展的阶段.
第三节 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 一、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及其实际含义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 (三)学习按数和例数的方法
(四)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 第四节 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中班)
(一)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二)会从不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教学方法
(一)可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 (二)运用直接教具向幼儿讲清序数的含义 (三)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