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量;另一方面,近代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在阔步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

文化是现实的反映,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文明的优势,源于传统文化的优势。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后来的学者对当时的文化格局有“十家”之说,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十种学术流派。在这“十一家”之中,可以称为哲学的有“儒、释、道”三家,所以它们历来也被称为“三教”,因为其他学说都不侧重于世界观,只是侧重于方法论,相对于儒、释、道,它们对中国习俗的影响相对还很有限,而释家文化2 、道家思想3 、儒家思想这

儒家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思想,它是一种现实主义思想,无论是孔子、孟子、朱子还是现代儒,都呈现出一些区别,就证明了儒家思想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在与时俱进,儒家思想无论怎么发展,有一点始终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儒家的目光,总是立足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前提,首先去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关注人对社会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个人价值和美德的衡量标准。因为儒家具有了这种视角,所以儒家教育人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君子固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去做一个集“仁、信、智、直”于一身,清能有容,直不过矫的“中庸”君子。

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从某种角度说,儒家思想是一种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是中国主流的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作为的官方思想,至今依然是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高于百家之上的地位,我相信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这是儒家思想的进步性决定了的。正如前面所述,它的进步性就因为把人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扼守的角色和义务,这种现实主义使得它既容易被人理解,也为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提供了根本基础。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后,独占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

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一、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

儒家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最高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经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沦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回》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人世的人生哲学。它塑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2、“内圣外王”思想 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着名的“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所注重的是个人人格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治理。

3、“天人合一”思想 家强调人本思想,但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儒家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提倡“天人合一”,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孔子所讲的天命,不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究天人之际”问题时,把“天”与“人”纳入一个能自觉维持平衡的有机系统中进行思考,认为天人之间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传统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有机的自然观,也是儒家文化特质之一。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儒家文化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的自然观、完美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重民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

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亦正是他们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宏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它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当现实的苦困缠绕个人与众生之际,当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我和谐的秩序被打破之时,自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深沉的悲情悲愿和无限的同情之心,孟子称之为“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所谓承担责任即是在悲天悯人的基础上所引发的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自我关怀表现为谋求主体道德生命的提升;群体关怀表现为谋求江山社稷的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量;另一方面,近代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在阔步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文化是现实的反映,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wvx76bhwl1jxus0hkxz44s0w0d4pn00w0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