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三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网上收集鲁迅先生精神的资料。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方法。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能否顺利教读本文,关乎本单元教学的成败,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 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学习鲁迅先生敢于直面现实,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饱蘸激愤之情的奇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深刻的思想当然来自深入的思考,但也离不开广博知识的支持和印证;广博丰富知识也必须有深邃的思想的观照,才能熠熠生辉。作为说理散文,“理”固然是灵魂,而“情”则是血脉,失血的灵魂总是令人生厌的而本文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本课的成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鲁迅作品独特的风格,给大多数高二学生的阅读理解留下了一道道障碍(思想的,思路的,语言的),鉴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更好地体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尤其是作者独特的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2)以情推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概括——“一治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理解“人的价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一部分由教师拟定,这些问题务必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另一些问题由学生阅读后提出,——学生的问题可能是散乱的,但只要有思考价值,即应当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应当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关键是思想要“动”起来,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在讨论课中,教师是激励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工作者。教师应当使课堂讨论充实、活跃、有序而有趣。为了便于操作和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讨论课拟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不得应有专人负责。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可以用互相质疑,互相问难,互相交流。讨论重在过程,对某些开放性问题应当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课堂教学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弄清一些词语,把握思想核心,理清思路的几次飞跃。教师布置思考题目,学生研读课文,拟定问题。第二课时,组织课堂讨论。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培养这样的习惯:快速通览全文,宏观把握,抓主旨,理思路;仔细品味揣摩,微观考量;发现问题,勇于思考;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句。 1页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文意。 2、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3、选择关键语句,鉴赏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情景激趣 引入课题 1、设疑激趣 “他是一个勇敢的斗士,一生都在为\\‘树人’\\而战斗。让人敬佩的是,他不仅为自己站起来而\\‘斗’\\,更是为自己所在的这个民族而\\‘斗’\\。 他永远站在弱者与被压迫者一边,怒视一切丑恶与愚昧,无所畏惧也不求依靠。 他同情受苦受难的同胞,却不因为同情而放弃对这些愚昧而不自知的同胞们的批判,真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猜猜:“他”是谁? ◆学生活动◆阅读“毛泽东对鲁鲁迅的评价” 【百度搜索】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html 2、板书课题:《灯下漫笔》 3、破解标题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这一夜,坐在灯下的鲁迅由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思考开去,审时度势,举重若轻,笔锋所至,出今入古,写下了见解独到、思想深邃、忧愤深广的杂文名篇——《灯下漫笔》。 有人说: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也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二)走近文本 整体感知 展示提问:①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钞票兑银”?②鲁迅为什么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我们”就真的那么自甘堕落吗?③怎么理解鲁迅所说的“第三样时代”? 【百度搜索】《灯下漫笔》课文朗读 (三)品味文本 批文入情 ◆学生活动◆(分四个学习小组) 讨论——交流、碰撞——点拨(重难点),各组选一句学生代表本组发言,教师相机点拨诱导。 讨论与交流版块一: 1、文中作者谈论的对象涉及哪几个方面? 2、作者对这几个方面的认识如何? 3、作者在行文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与交流版块二: 1、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它与上下文有何联系?“我们”中包括鲁迅本人吗? (提示: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极容易”“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乱”的时候多,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可得,所以宁愿在“治”世里做奴隶,一旦得到满足,自然“万分喜欢”了。这句话是在前三段事实基础上的推论,第四段则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说明。 2、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然后谈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人的价格”该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依据── 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2页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 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胪欢”了。 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由此可见,两个时代的概括是和上下文关联着的。 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前期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所具有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但是,鲁迅当时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他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奴隶,而另一方面则忽略了中国劳动农民几千年来进行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斗争。 3、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新的21世纪迎来了这样的时代了吗? ◆学生活动◆阅读“对‘第三样时代’的呼唤” 【百度搜索】对“第三样时代”的呼唤:/mzxs2008/mzxs.html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指走出“一治一乱”的中国封建历史循环的怪圈而迈向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老百姓也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体现真正做“人”的价值,成为社会的主人。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对散文中的情和理进行再鉴赏。 2、课堂训练,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品味语言 感悟风格 对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进行梳理品味,感悟情理。学生分组研究、探讨、品味,教师相机点拨诱导。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极容易”“万分喜欢”。 2、假如有一种暴力……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也等于牛马了。 提示: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羡慕”“叹息”“心悦诚服”“恭颂” 3、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这一个小玩艺”。 …… 其他可由学生自由提问或鉴赏。 (二)鉴赏结构 沿路悟理 ◆学生活动◆阅读“钱的话题” 【百度搜索】钱的话题 :-no.life/blog/static/611165/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1、学生自由诵读第1—5段,自己概括。 第一部分(第l—5段),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板书〕现实:事钞票贬值(兑钞)──想“人”的贬值(易变成奴隶) 2、分组朗读第6—11段,抽学生概括。 第二部分(第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