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13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胃疡 西医病名:消化性溃疡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
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临床常见证候: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
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临证加减:柴胡9g、陈皮9g、白芍12g、枳壳12g、海螵蛸30g、麦芽10g、三七粉(冲服)3g、香附12g、佛手12g、元胡12g、甘草6g。
(1)气滞胀重、或两胁痛甚者可加川楝子10g理气止痛。(2)嗳气频作者,可加沉香6g、旋覆花15g、代赭石15g,亦可用沉香6g降气散降气解郁。3)泛酸者,加煅瓦楞子20g和中制酸。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9g、白术15g、茯苓12g、厚朴12g、木香6g、砂仁6g、三七粉(冲服)3g、海螵蛸30g、炙甘草6g。
临证加减:(1)如寒盛者,见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
冷,可加理中汤。(2)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2g、党参9g、白芍12g、白术15g、陈皮9g、干姜6g、白及3g、三七粉(冲服)3g、茯苓12g、大枣6g、饴糖6g、甘草6g。
临证加减:(1)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吴茱萸9g、半夏9g、陈皮10g、茯苓15g温胃化饮。(2)如寒盛者,见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汤。(3)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4)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10g、肉桂3g、巴戟天10g、仙茅15g,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5)兼睡眠不佳者,加全蝎6g。
4.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
栀子9g、丹皮12g、青皮9g、陈皮9g、浙贝母12g、黄连9g、海螵蛸30g、白及15g、三七粉3g、茯苓12g、甘草6g。
临证加减:(1)热盛便秘者加大黄6g、枳实10g。(2)气滞腹胀者加厚朴15g、枳实10g、大腹皮15g。(3)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4)纳呆少食者,加神曲15g、谷芽15g、麦芽15g以消食导滞。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12g、麦冬12g、白及15g、三七粉3g、生地12g、佛手12g、玉竹12g、白芍12g、百合30g、甘草6g。
临证加减:(1)痛甚可与金铃子散合用,止痛而不化燥。(2)若气滞仍著者,宜加玫瑰花10g、代代花10g等轻清畅气而不伤阴之品。(3)津伤较甚者,可加天花粉15g、芦根15g、乌梅9g等。(4)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20g、郁李仁15g、瓜蒌仁15g等。 (二)针灸治疗
取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随证加减:脾胃虚寒加气海、神阙、脾俞、胃俞;胃阴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阴交;寒邪犯胃加神阙、梁丘,饮食停滞加梁门、建里;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瘀血停滞加膈俞、阿是。
(三)其他疗法
1.耳穴压豆:取胃、十二指肠、脾、肝、神门、下脚端。 2.穴位贴敷:主要针对脾胃虚寒证,方选黄芪建中汤化裁(黄芪12g桂枝9g香附12g高良姜6g小茴香9g乌药9g炙甘草6g),选穴中脘、天枢、神阙。
(四)护理 1.饮食调护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