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孙振强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就需要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
【期刊名称】小学科学(教师版) 【年(卷),期】2011(000)008 【总页数】1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数学教学;师生交往;新课程标准;矛盾统一体;现代教学论;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就需要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
一、精心“预设”是“生成”保证
1、情景探究
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它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更是课程“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
“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因此,仅有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和少数学生的参与,何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呢?又何谈美丽的“生成”呢?因此,教师除了在“预设”时就充分考虑学生现状,从而设计适合学生的思路情境,如:根据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宽学生的思路。 2、学情预测
商业动作讲究“市场预测”,工程运行要搞“工程预算”,那我们教师就应该“预测学情”。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提前预测学情,这将增大教师授课的针对性。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水平诸多方面来综合评估,做到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3、换位思考
教师设计教案时,不通从教师的高度来看问题,应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突出重点,简化头绪,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的发展空间。教师可在“尊重”与“呵护”上做文章,教师应把全部精力用在关注学生上,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用心倾听他们的或长或短、或流畅或生涩的发言;用细腻的心和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发掘其实的闪光点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的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立体疏导
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进行多角度考虑,才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如讲约数和倍数时除了预设应该解决的问题外,又让学生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在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实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捕捉教学契机是“生成”的途径
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师生和谐互动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爱好,思维方式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不可避免的“生成”许多新想法,新问题,然而这里面往往有许多“生成”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突破口”,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为教学“生成”创设条件。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力求灵活、迅速、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的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与学生对话,才能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学生的思维具有多样化有时会突然袭击,教师事先没有一点准备,学生给你一个创造性的思维,如果按预设讲解,肯定会扼杀这个“生成”,而我因势利导,理智的纳入临场设计之中,促进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