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习题试卷教育文档 海南省文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合格考,含解析)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效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78分)
本卷共2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符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 铁器的冶炼情况 C. 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 神农氏创造耒耜 【答案】A 【解析】
“尖头木棒”体现了刀耕,“放火烧荒”体现了火耕,所以材料可以佐证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铁器的冶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昔烈山氏而非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耒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尖头木棒”体现了刀耕,“放火烧荒”体现了火耕。
中小学习题试卷教育文档
2.元代王祯所著《农书》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似人力。”材料中描述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似人力”可知是灌溉工具,根据材料“众筒兜水”可知是筒车;结合图示可知,A项为水排,B项为翻车,C项为耧车,D项为筒车,故ABC错误,D项正确。
3.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农妇每天纺棉织布,可以到市场上卖出换钱,可以供给家庭用度,或者交税给政府。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其他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
中小学习题试卷教育文档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 点睛:本题设问比较新颖。一般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实际上,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所以选择题一定要结合材料来判断。
4.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这反映了当时 A. 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 B. 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 C. 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D. 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窑二三百区”可知指的是民营手工业,由“终岁烟火相望”可知景德镇制瓷业繁荣,故D正确;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是在元朝,材料是清朝,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瓷器出口,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景德镇手工业分工,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景德镇制瓷业繁荣,紧扣材料“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两句即可得出制瓷业发展迅速的结论。
5.《朱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由此四川地区出现了 A. B. C. D.
中小学习题试卷教育文档 【答案】B 【解析】
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选B交子,符合题意,正确;选项A、C、D均不是交子,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清楚哪一个是交子即可。
6.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这主要是因为,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对外贸易的活跃 【答案】B 【解析】
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与商业经营活动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B项正确。商人群体主要活动于国内,与对外贸易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商人地位并没有显著提高,故D项错误。
点睛:D项是误选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商人的地位比较低,商帮的出现不能表明商人地位的提高。
7.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B.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 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答案】C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人地位的提高
中小学习题试卷教育文档 【解析】
材料强调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本商人也不全是由海盗组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对外政策是海禁政策,是不会加剧倭患的严重性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政府也在于商人和海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的理解,进而把握材料的主旨。
8.“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始大量购买亚洲的辣椒、丝绸和其他物品。然而,1400年后变得不那么容易买到。”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这一记述其目的是想论证 A. 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B. 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D. 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中时期能买都亚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之路的畅通,近代以来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卡断了传统商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这主要说明开辟新的航路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9. “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 A. 打败“无敌舰队” C. 成立东印度公司 【答案】B
B. 颁布《航海条例》 D. 发动七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