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施工升降机等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分析建议
2014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522起、死亡648人,其中起重伤害事故50起,占总数的9.58%;较大及以上事故29起、死亡105人,其中起重机械伤害事故12起,死亡36人,分别占较大及以上事故总数的41.38%和34.29%,较大以上事故起重机械方面名列第一。2013年上半年统计资料,起重机械事故4起,死亡15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的30.77%和28.30%,仅次于模板支撑体系坍塌,位列第二。因为建筑起重机械应用越来越多,起重机械事故高发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分析原因,部署专项治理。
一、起重机械设备设计及制造、产品监督等源头问题
根据多年来接触的各种品牌型号塔吊,发现不同厂家同型号塔吊技术参数相差甚远的奇怪现象,如基础预埋螺栓,同样是十字梁底座的QTZ40塔吊,有的厂家用16根M30螺栓,有的厂家用16根M27螺栓,螺栓截面积相差19%;同样是长宽*高=1.4m*2.2m标准节,主肢角钢及弦杆角钢尺寸也不尽相同,标准节连接10.9级高强螺栓有的厂家是8根M30、有的厂家却用8根M27,受力截面积同样相差19%;螺栓连接套及焊缝长度、踏步板尺寸焊缝长度随着塔吊质量价格变化,捉摸不透;附墙杆受力大小有的厂家是150KN,有的厂家是80KN。以上乱象让人疑惑:关键数据和关键受力构件差别这么大,到底是厂家乱改还是设计源头就有问题?雾里看花抑或就是行业潜规则?
作为高危险源的塔吊生产前国家技术监督局是要核发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的,产品图纸审核是否严格,实际产品与设计图纸是否相符,应该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原来生产一台塔吊特种设备检测院核发一份监督检验证书,现在已取消,仅有厂家提供一份产品合格证和制造许可证。制造单位不对使用单位公开设计图纸,使用单位既没有能力也很难根据国家规范和产品说明书判断质量合格与否。万一买到质量
很差的起重机械,就等于买来了一个重大安全隐患。 二、抓住关键环节,减少安全伤亡事故
根据2014年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详细资料了解到,起重机械伤害事故基本都是发生在塔吊顶升和降节过程,因为那个时候塔吊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脱开,仅靠一个千斤顶支撑,套架自身强度不高,所以当塔吊机械结构损坏、工人误操作或是周边环境和大风因素引起塔吊套架上部结构失衡,就会造成塔吊倒塌落下,而操作人员一般都在套架平台上,伤亡自然不可避免。所以应该把塔吊顶升和降节工序作为现场安全的关键环节,重点监控,消除不安全因素和违章操作,杜绝事故发生。
个人看法,如果从产品设计源头考虑,塔吊套架制造时长度再长点,强度和整体刚度再加强点,拉杆的强度再大点,一旦出现意外上部失衡时由套架来抵抗不平衡力矩,那样塔吊套架、平衡臂、起重臂、塔帽就不会坠落分离,发生多人伤亡事故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当然,这个改进需要设计单位进行计算和试验验证,同时兼顾方便适用、经济合理,不能靠猜想完成。
超载是塔吊使用阶段导致倒塔的主要原因,故塔吊力矩限位器和重量限制器有效性是使用过程检查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有些塔吊司机在工地的指使下擅自拆除关闭这些保护装置,设备一旦达到临界状态就会酿成大祸。
升降机事故较多发生在标准节螺栓脱开、电机抱闸失灵、冒顶,所以标准节螺栓要定期逐个检查,防坠器、高度限位器、极限限位器、防冒顶装置都是涉及人身安全的重要防护线,属于定期检查的必查项目。个人建议可以在吊笼靠近标准节一侧设置观察窗,方便安全管理人员在吊笼内检查,无须再站在吊笼顶检查,那样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三、建议培养一系列专业化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队伍
目前建筑工程的起重设备监督使用主要是建设主管部门安全站+检测公司(质量技术监督局特殊设备检测院)+施工总承包单位+安装单位+租赁单位+操作人员,现实情况是各工程上起重机械设备大量使用,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配套
的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大多水平不高、检查频次和覆盖面不够,在各工程项目起重机械管理基本都是属于弱项。因为除了规模较大的建设集团和专业起重机械安装公司,一般公司几乎不设置设备科和起重机械安拆队伍,也就没有起重机械管理运作的实践经验,对设备安全和安拆管理不重视,了解不透彻。工程所用起重机械大多依靠租赁,安拆都找社会上队伍,水平良莠不齐,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本人以前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多年,工程所用起重机械全部来自租赁公司,那些年对设备及相关规范也是一知半解,不太重视。最近几年专门从事起重机械管理和安拆,才开始带领工人钻研设备,学习规范,深入作业一线,总结实践经验。
再者从行业管理部门到基层项目部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未必能真正尽责,造成起重设备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不能监督到位,如塔吊顶升时大风、碰撞、违章等不安全因素不能及时发现排除,塔吊使用时操作司机违章超载不能及时制止,设备验收流于形式,止于纸面资料,正是这些人的因素得不到重视,才造成事故频发,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