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少还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价值:
(一)具有丰富的史料研究价值
1、十番起始年代的考证,尚无定论。常见的说法是,福州十番产生于明朝末年,盛行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然而,元代诗人范椁在表现福州元宵节的《元夕》诗中曾写道:“危楼向暮倚层空,故岁今年不得同,记取合沙元夕节,满街箫鼓雨兼风”。无独有偶,明代诗人徐熥在《闽中元夕曲》诗中也这样描述:“满城箫鼓沸春风,爆竹声喧风烛融,三十万家齐上彩,一时灯影照天红”。 两位出自元、明不同朝代诗人的诗作,都生动地描述了福州城的“元夕”街上热闹的场面,诗中都出现了 “箫鼓”二字。那么,“箫鼓”是否就是“十番”呢?《中国音乐词典》中是这样记载的:“十番”在历史上有“十番箫鼓”的称谓,(“箫鼓”是十番所有乐器的统称,并非仅指箫与鼓。)古人作诗时在遣词用字上历来讲求凝练、推敲,七言诗中不可能把“十番箫鼓”四字都用上,而用“箫鼓”指代“十番”,显然更加生动,更富有诗意。范椁乃元朝延佑年间(约1314年)人,从范诗中“满街箫鼓”的描述,可以看出,沿街行奏的十番队伍绝不止是一队两队,换言之,福州十番在当时不仅仅是初露肇端,而是已经盛行了,因此,可以推论,福州十番的起始年代至少是在元代,甚至更早。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究竟起始于何时,尚有待于专家学者们去追本溯源,作进一步的考证。
2、十番独特乐器的考证,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已知狼帐和逗管是十分古老的乐器,曾被称为中国传统乐器的“活化石”。
狼帐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386年—534年),在敦煌石窟北魏壁画和云岗石窟北魏雕刻中,均有不少类似演奏狼帐的形象。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著名音乐家陈旸在其所著的《乐书》中,对狼帐描述道:“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皆广首纤腹。其声和壮而有节也。” 狼帐唐朝时被称为“杖鼓”,据考证,唐玄宗李隆基和宰相宋开府都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有专门独奏之妙。”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唐宋时期杖鼓的不同演奏方法,唐代两头都用杖敲,便叫作“两杖鼓”,曲目多为独奏曲;宋代是一头用杖敲,一头用手拍,常用于敲击节奏,很少有技艺高超的独奏。
11世纪初,杖鼓从我国传到高丽,成为朝鲜族的重要乐器。清代以后,杖鼓在我国中原大地基本上销声匿迹,汉族地区只有福建,狼帐仍然在民间流传。
逗管,与陈旸《乐书》中所绘的一种叫觱篻的乐器,其形制是一样的,但逗管音色比觱篥低沉,管身也略长。觱篻,又称筚篥、悲篥、笳管、头管,在汉魏时代由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传入内地,至唐代已盛行中原,成为唐代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陈旸《乐书》中记道:“筚篥,一名悲篥,一名茄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苇为首,状类胡笳九窍。因谱其音为众器之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唐代诗人李硕在《听安万喜吹觱篻歌》的诗中,对其有一番精彩的描述:“南山截竹为觱篻 ,此乐本自龟兹出。流转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逗管流传福建后,最初仅用于茶亭十番音乐,后来经过老艺人吸收,用到了伬唱、闽剧等福州民间音乐中,在闽剧的逗腔上应用较为广泛。
除了狼帐、逗管具有史料研究价值外,有专家还提出:弘扬和传承茶亭十番音乐,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
(二)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1、起到了连接海外侨胞的桥梁纽带作用。早在二三十年代,茶亭十番乐社就两次赴香港、台湾和东南亚新加坡等
地演出并授艺。有个名叫春松的十番老艺人三十年代曾到台湾屏东办班传授十番技艺。据回榕省亲的台胞说,台湾至今仍有演奏福州十番音乐的社团,台湾的十番音乐完全得益于茶亭“听月楼”乐社的真传所延续。
2004年11月10日至11月15日,台江十番乐团应香港特区政府“康乐文中心”(中国文化传播中心)的邀请,赴港展示交流茶亭十番音乐、禅和曲等福州民间音乐。乐团在香港连续举办了两场公演,与福州十邑同乡会联欢演出两场,还应邀在香港文娱中心和香港城市大学做了两场有关福州民间音乐的讲座,均受到热烈追捧,公演卖座率达70%以上。康乐文中心的组织者用两个“没想到”来表达他们的欣喜:“没想到公演卖座率这么高”,在香港,名声很高的专场演出,卖座率一般也就40%到50%;“没想到市民反应这么热烈”,很多市民早早就买了票等着看演出,尤其是旅居香港的福建乡亲和福州十邑同乡,在演出时更是听得如痴如醉。演出谢幕后,许多福州老乡热泪盈眶拥上台争着向乐团的同志说:“好久没听到这么地道的福州民间音乐了”。此景此情,也令乐团同仁们想不到: 浓浓虾油味的福州民间音乐,却在通俗音乐文化氛围浓厚的香港引起了轰动。
不少侨居海外的福州乡亲从小耳濡目染家乡的十番音乐演奏,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有的来信来电希望家乡乐团能到海外演出;有的专程回来聆听“乡乐”,思乡爱乡之情溢
于言表。2004年台江十番乐团在香港演出大获成功之后,许多华人集中的地区都向我们发来演出邀请。2009年、2010年,乐团两次应邀前往马祖奉上一台有声有色的乡“音”。在演出之余,他们还向海峡对岸的乡亲们传授十番音乐的传统曲目及其演奏技巧。这次活动既给旅居台湾的福建乡亲和福州十邑同乡带去了“虾油味十足” 的家乡音乐,一解他们的思乡之愁,又唤起他们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思绪。
由此可见,继承和发展福州民间音乐,对于密切海外侨胞关系,加强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起到了传承十番非遗,提高福州知名度的作用。到云南丽江旅游过的人,一定对“纳西古乐”留下难忘的印象;到成都旅游的人,则一定要看看川剧“变脸”的绝活。台江十番乐团的艺人们做梦都想,借三坊七巷和茶亭街的改造,政府能设立一处戏楼,让来福州的游客,一边品着福建名茶,一边陶醉于茶亭十番音乐那浓浓的“虾油味”,细细咀嚼千年古城的民俗民风,岂不快哉?2009年2月,乐团向有关部门呈送了《关于申请在三坊七巷展示福州十番等民间音乐的报告》,报告提出:“福州市有二千多年历史,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如“茶亭十番”、“禅和曲”等十几个乐种独具一格,别有韵味,在闽台港澳和东南亚国家广为流传,为福州市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