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课时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合作探究】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教师总结】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时期 古代(唐宋后) 近代(清代后) 现代(建国后) 人为因素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带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合作探究】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教师总结】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

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教师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

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合作探究】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

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

【合作探究】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思考 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教师总结】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合作探究】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

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教师总结】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

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

【合作探究】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教师总结】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

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合作探究】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

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教师总结】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

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wfjd7jucv76vac3ljxx41z4g1sgjh0184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