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
一(1) 王静
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一、 明确集体备课的目标和意义
集体备课是借教师的集体的智慧碰撞和群体的思想交流,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凸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使课堂教学在更高的层次中进行。其目标是多元的:从学的层面讲,它的目标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获得习惯与方法,同时也获得学习的体验,使每一个学生在这堂课里有所收获; 从教的层面讲,它是通过对教材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集体备课是研训合一的重要载体,有效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确定集体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 备学生。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同时还要进行对于本节知识的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已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自己就可以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最后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获得学生的最大发展。
2 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当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情感的培养上下功夫,确立三维目标。目标应具有操作性和检测性,体现创造性和发展性。另外,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应体现以学生为主。
3 备教学重点、难点和注意点。详备突出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策略和归纳注意点的方式方法,以便设计合理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活动方案。
4 备教学深广度的把握。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初步学会、学会等认知层次。这些认知层次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该知识点在本学科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而提出的不同教学要求。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出各知识点,而且要分别用A、B、C等注明教学认知要求,以便把握教学和练习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
5 备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充分开发资源的今天,备课本身也成了一个有待开掘的金矿。
教师要将教材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在备课中更多地考虑学法的指导,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因此,备课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生成与发展。
6 备习题的选择。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注意点、深广度,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并在体现梯度中让学生有所选择,做到因材施教。 三、确立集体备课的策略和程序
首先,应固定集体备课的各次备课内容与要求。其次,为了避免盲目性,开学初,应由备课组长组织一次全科性的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究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问题,再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次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并打印出表单遵照执行,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个人自备形成初案。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钻研、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与研讨。如果没有个人的教学研究、没有个人的思想,盲目地利用他人提供的教学资源、套用他人的经验操作,则教师完全失去了自我,仅依靠集体备课,其生命将是没有阳光的。因此,在组织集体备课前,教师个人首先按照备课内容和要求,思考并形成较高质量的初案,这样才能保证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
2 集体交流形成共案。在有融注思想的初案保障下,集体备课有了生命的根基。在集体交流时,先由主讲教师说课:即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深广度处理、情境创设、习题选择、困惑、反思等,然后组员根据自己的初案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说课,组员相互比较,在组内开始有针对性讨论。可以就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辩论和思考,对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习题设计等进行研究研讨,也可以对一些形成性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组员提出自己在备课时产生的困惑,供大家商榷。集体交流后,主讲人综合集体的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初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共案。
3 个人修改形成个案。集体共案形成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对已研究好的教学思路加以反思修改,把握精髓,灵活应用。形成积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的个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4 教后反思形成精案。教学需要反思。在个案的课堂实践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各环节的操作性进行验证,对其成败加以追记,做到每课必反思,记录成教学后记。同组交流、归纳、订正,由主讲教师将共案进一步整理成精案,为提高下一轮集体备课质量打下基础。 总之,集体备课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提高过程,尚需广大教师们去积极探讨和论证,笔者希望有更多热心于教法研究的教师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改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