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高司函〔2017〕6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通知中指出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其中指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教育部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7年5月,学院正式与中软国际签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本课题拟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本学院现阶段与中软国际产学合作之良好契机,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研究。
(2)课题界定
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自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起,各高校均积极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以课题项目形式进行,地方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开展地方高校新工科研究和实践。
“新工科”要着眼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要求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出更多、质量更高、更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的高技能型人才,我校与中软国际进行产学合作,构建“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对接产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建立学科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教学,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始于国外,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开展较多、应用较早。国外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已被运用于教育改革的多项实验中,而且已有多起成功经验证明其对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如今研究者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资源上,努力为各级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丰富、开放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我国的产学结合模式首先诞生于上海,现已顺利完成协同育人的试点工作,并且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中开展了产学结合的重点工作。一部分高校已逐渐步入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队列中,将企业实践经验引入教学体系,搭建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产学融合协同育人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更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需要广大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应用、优化和完善,方能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增强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学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决心下,在中软国际的大力帮助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结合学校金融贸易特色,将湖北商贸学院·中软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建设好,为我省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在新工科背景下,利用学校教育与企业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利用新经济所带来的快速、分享、透明的特质,有效地解决目前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建立了产学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新型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协调发展和有效对接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
主要来自笔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调查研究,同时教育部高教司2016全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微软、谷歌、英特尔、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慧科教育集团等70余家企业代表以及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近200所高校代表,“卓越计划”专家工作组有关专家等近500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深入推进科教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企业和高校合作搭建平台。 张大良司长在会上表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破解人才培养难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卓越计划”、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建设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等多项举措,加快培养产业亟需人才,取得了积极成效。张司长勉励高校和企业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2)课题研究目标 在新工科背景下,充分利用与中软国际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资源,结合双方教育资源的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产学融合协同育人,促进学院办学体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新工科背景下以学院与中软国际联合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互联网金融方向)专业共建的契机,研究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与中软国际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将校企合作纳入专业招生体系,打造校企合作品牌,构建招生、联合培养和就业一体化体系。
2)以中软国际在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宅客学院为依托,建设校内O2O教育云基地,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日常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3)发挥产学融合创新作用,依托中软国际互联网云众包平台解放号在校内构建卓越开发者联盟和卓越开发者工作室,逐步建设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软件开发基地。
(4)课题研究假设
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概念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是目前在国内都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很多问题还需在实践中探索与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的深度融合,实质上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期望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工作理念和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让学校的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行业的需求。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学院与中软国际进行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资源已经十分充分,双方确定了培养方向,并且学院已经根据专业共建的合作模式进行课程的设置,同时与中软国际商定教学质量控制、人才就业服务等问题,具有开展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条件和前期准备,还需要和学生们充分沟通,并进行前期的学习指导,交流和传授学习方法,学生愿意配合老师一起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课题创新之处
1)紧贴企业用人要求,明确定位学生职业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项目为驱动,“准员工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5R”(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实训项目、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工作机会)为核心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做学合一”,积累项目经验;“适应性”教学,根据前沿应用技术及人才需求变化,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及项目案例,实现培养目标与前沿需求接轨。
2)以平台管理为支撑,“三双培养”(即双师资、双课堂、双基地)与“人才就业服务生态链”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上基础与实践并重,重技能提升,通过建档、教学、实训、测评、考核、实习、预就业、分类输送等环节,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培养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计划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学校和企业本着“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上进行开辟新专业和学科方向的有益探索,在校企合作培养特色人才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以产学融合协同育人为导向,进行联合培养。以学生就业为结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解决学生就业与IT行业用人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达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接轨。
(2)研究方法
1)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通过国内外对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特点、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的转变、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面对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浪潮我们应该做什么,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通过国内外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研究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进一步了解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状况,以及了解目前全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开展情况,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3)对已经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实践的学校做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参加国内各种教学活动和会议,积极听取和学习其他学校和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经验,为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实施做好准备。
4)充分利用中软国际为高校定制开发、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应用集成管理平台—智慧教育云平台-基础平台,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日常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3)技术路线
1)建设高效的联合培养组织管理体系
学院初步规划了联合培养组织管理体系,设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组;工作组下设教学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中软国际签订产学合作教育协议,发挥与企业密切联系的优势,逐渐探索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以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基于“3+1”模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3+1”模式是指三年在校基本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基本技能训练,一年在校外创新工程实践应能力培养。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实践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队伍及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培养、培训制度,具体举措包括:
4)加大教学投入,改善硬软件教学环境 学校进一步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除现有基础设施外,学校将建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模拟实训中心,便于更好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培养质量。另外,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企业实习实训中心或在学校以共建方式建立实习实训中心。同时对于软环境的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尝试积累,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丰富案例教学资源,以及功能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
5)大胆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a)探索“实践主导,多元支撑,项目驱动”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 (b)课程实训校企对接。
(c)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学校在集中式或专业定制培养时,主要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三方签署协议,培训完成后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安排到企业实习与就业。 (d)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调研,做基础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与中软国际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模块设计。 第三阶段: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与研究。
第四阶段:调查问卷与教学效果评测,进一步对教学模块的完善。 第五阶段:协助中软国际做好学生的毕业、就业安置工作。 第六阶段:撰写论文,完成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课题申报范本:4238-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