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学生物集体备课记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生物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生物教研组

时间 参与人员 中心发言人 武红 2016.2.24 地点 办公室 年级 八年级 武红 刘婷婷 张新华 中心议题 讨论通过生物集体备课工作计划 1、传达教研室精神;“同研一节课” 中心发言 内容: 2、研究课题:“拟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明确组内分工; 3、讨论通过生物集体备课工作计划 武红:生物集体备课组这学期的主要活动 1.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完成初中年级的教学、教研、教改工作。 2.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新教材,轮流说课(需提供活动主题教案)活动。在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教材归类、分项,采用\集体备课,一人执教,集体评议,改进教案,再行教学,不断完善\的连动式备课、上课的方式进行。 3.制定年段教学进度,参与教学管理,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参与教师 议课: 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共同探讨帮助本组成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上好每堂课努力。加强联系,通过经验介绍、座谈、听课等形式,互通有无,互相启发,探索学生在不同年段的发展特征。 4.做好期中、期末出卷工作,对期中、期末考试进行质量分析。对七年级年探究性学习进行总结。对八年级年做好会考复习工作。 5.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教学常规三位一体的展示活动。 6.由于八年级面临初中毕业会考,所以在按时完成学期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有效利用学习资料,课堂上精讲多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争取会考成绩获圆满丰收。 武红:集体备课,作为我市教科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和我市提高教学质量的 预期目标: 主要抓手,它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平等交流,有利于充分凝聚集体智慧,张扬教师教学个性。对于教师的成长,确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与人员: 武红 张新华 刘婷婷

生物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生物教研组

时间 参与人员 中心发言人 张新华 2016.2.9 地点 生物实验室 年级 八年级 武红 张新华 刘婷婷 中心议题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传达教研室精神; 中心发言 内容: 2、明确组内分工; 3、对八年级生物教学来说,进行集体备课非常有必要,这一部分内容难度大、抽象晦涩,怎样安排课时、应扩充哪些课外知识、深度、广度应怎样把握,需要进行集体研讨,通过大家的集体智慧予以完善。 张新华:提出本单元章节课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讲授,把本节内容贯穿在一条主线上。以探究动物形态结构,从中找出动物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且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况把课本的内容贯穿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学生也易于接受,并且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都有收获。 参与教师 议课: 武红:提出这样的问题:以情境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增强感性认知。将本节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刘婷婷:让学生列举身边所认识的动物,从中找出其共同特征或者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再现给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挖掘动物的共同特征。 武红: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刨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研讨,大家同研这一节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呈现出很多好的教学意见和方法,最后经大家筛选,我们明确了课上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预期目标: 法,对于较难理解和比较抽象的内容大家一致认为应放慢讲课速度,给学生补充,让学生吃透,有的放矢,并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有好效果。 教师要大量搜集事例加以论证,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参与人员: 张新华 武红 刘婷婷

生物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生物教研组

时间 参与人员 中心发言人 刘婷婷 2016.2.16 地点 生物实验室 年级 八年级 武红 张新华 刘婷婷 中心议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同研一节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块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中心发言 内容: 一块是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学情分析:第一板块,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对于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影响分不清。而第二板块的探究实验,由于学生刚接触,相对陌生,师要创设好背景,加以引导。 研讨效果:本节内容对第一板块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处理,可以多媒体先展示相关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再由生举例,师生对话 交流的方式来突破重点。 对第二板块的“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处理,在“提出问题”参与教师 议课: 这步,可提供一个小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在“制定计划”这步,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等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媒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干湿计。 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学模式:知识回顾→师生交流→例题剖析→方法概括→相关训练 在课堂的实施中,应注意让学生充分举例,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感受成功的喜悦。本节知识点多而琐碎,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45分钟时间很难处理完,复习效果也很难保证。既然“学生会的老师可以不讲,学生预期目标: 通过自学能掌握的老师可以不讲,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会的老师可以不讲”,那我们可以把时间“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素质 教育的精髓。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参与人员: 武红 张新华 刘婷婷

生物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生物教研组

时间 参与人员 中心发言人 张新华 2016.3.6 地点 办公室 年级 八年级 武红 张新华 刘婷婷 中心议题 生物圈中其他生物-- 陆地生活的动物 “同研一节课”——陆地生活的动物 中心发言 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 3、如何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中的地下穴居类群的观察和概括。 张新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参与教师 议课: 刘婷婷:要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中的地下穴居类群的观察和概括。建议课前布置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课上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设计有创意的实验。在总结概括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完成有关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的总结。 武红:下来后写好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下次集体备课时会诊,共同排除困难。 能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实验教学的完成,关注探究,关注实验的设计与归 类,理出实验的教学方式,探索“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1.学生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 预期目标: 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来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 能理解“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参与人员: 武红 张新华 刘婷婷

生物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生物教研组

时间 参与人员 中心发言人 2016.3.11 地点 办公室 年级 八年级 武红 张新华 刘婷婷 张新华 中心议题 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空中飞行的动物 “同研一节课”——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中心发言 内容: 1、教学目标2、教学策略3、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如何让学生概括出鸟类特征,先形态→再结构→后功能。(2)教师不明确探究实验中有关羽毛等飞行的知识。(3)怎样上好这样的探究实验课。 张新华:建议教师站在生物圈的高度,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出发切入教学。李晓凤:本节教学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能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除了布置学生课前观察当地常见鸟类并作记录外,还应在课上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给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应鼓励有创意的设想),并让学生注意实验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了解:除了调查、观察、动手实验外,阅读分析已有的资料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的手段。 刘婷婷:应重视全章的总结,教师可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举例说明许多动物的活动可以跨越多种环境,强调这也是适应的表现。 武红:建议本节教学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通过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概括出鸟类特征。第2课时,通过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找出昆虫适于飞行的原因,进而总结出节肢动物特征。借对全章的总结完成对两栖动物的概括。 参与教师 议课: 研讨效果:为了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通过集体备课,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本节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等方预期目标: 法穿插在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并设置了有趣的折纸飞机的小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参与人员: 武红 张新华 刘婷婷

中学生物集体备课记录 

生物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生物教研组时间参与人员中心发言人武红2016.2.24地点办公室年级八年级武红刘婷婷张新华中心议题讨论通过生物集体备课工作计划1、传达教研室精神;“同研一节课”中心发言内容:2、研究课题:“拟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明确组内分工;3、讨论通过生物集体备课工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w9vr0pxpq6tck19hln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