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把握好相关的边界: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是保护与开发关系: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二为”和“双百”方针。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2)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基本医疗文生制度。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社会管理制度。
2、民生问题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原因部分需要举例说明)。 答: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完全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
产生的原因: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二是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发展关系上重经济轻社会,导致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三是相关制度缺失、政策机制不完善。四是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 2、 如何认识和处理我国当前的利益矛盾? ;..
答: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特点:
1是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2是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3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需要:●健全利益求诉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加强权益保护机制建设。 4、社会管理的基本含义、任务、特点有哪些?
答:(1)含义: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2)基本任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3)特点:阶段性、复杂性、长期性 5、结合现实,谈谈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答:(1)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二是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三是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四是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2)基本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六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七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八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 什么是生态文明?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哪些新发展?
(一)生态文明: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
'.
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二)新发展(1)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用一个章节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点,对加强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指针。(2)报告首次写进“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写进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要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原则要求、目标任务的科学阐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3)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政治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4)报告首次提出“生态产品”内容
“生态产品”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安全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放心的食品、生态的产业、绿色的消费、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 —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 —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有哪些? 答: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4、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的人口问题。 答: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人口: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场处理人类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中,得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良好状态。因此,适度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人口数量与质量:高数量而低质量(2)人口结构:一是老龄化问题突出 ;二是出生性别比升高;三是人口城乡结构跟产业结构倒挂 (3)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是控制人口的数量;二是提高人口的质量 ;三是调整人口的结构
5、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答:(1)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核心: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综合利用资源。(2)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人与自人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路径有哪些? 答:基本路径: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五是完善体制机制。 ;..
'.
7、 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你个人能做出什么贡献?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2)中国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
(3)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包括: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等。个人贡献(个人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整理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