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是根据这“六要素”构段的: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这是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假日里,地点——去黄山,人物——我,事件起因——爬天都峰。
文章第二段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我”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两相互鼓励,都爬上了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这是结尾段,用爸爸的话给文章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这一老一小精神的总结——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升华了主题。
【特别提示】
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明显是三段式结构,即第一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原因,第二段详细写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写事情的结果。
【随堂练习】
精彩的马戏
昨天,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
先说猴子爬竿吧。猴子穿着衣服,打扮得像个小孩。它爬到高竿顶上,在上面倒竖蜻蜓,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那顽皮的样子,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黑熊踩木球也很好玩。笨重的黑熊爬到大木球上,身子直立起来,小心地移动着双脚,让木球滚到了跷跷板上。木球刚滚过中心点,跷跷板的那一头就掉下来了。你看那黑熊多紧张啊!观众又发出一阵哄笑。
山羊走钢丝,表演得也很出色。在细细的钢丝上,山羊就像在平地上一样,稳稳当当地走过来走过去。山羊还表演了它的绝技。钢丝上插着一块金属圆板,只有碗口那么大。山羊小心地把四只脚都踩在木板上,身子弯得像一座拱桥。全场观众都为它喝彩。
还有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都挺有趣。 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他们的指挥。 昨天,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
这是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间: ,人物: ,事
件 。
文章在第二部分分别写了 、 、 和 等节目。
结尾写道: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他们的指挥。 二、中心需要安排结构
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统帅。叙事结构要服从于文章的中心,并要根据文章的中心需要来设计安排文章的叙述结构。因此,文章段落的规划,记叙的先后顺序,内容的详略,材料的选择等等,都要以能够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为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文章中心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不仅会冲淡文章的中心,而且还会使文章的内容混乱。
围绕文章的中心安排文章的结构,一般地,有以下几个方式:或开头概括中心,或结尾点明主题;或是倒叙,或是回忆。 【范文导读】
想起这件事,我真委屈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有的事使我兴奋,有的事令我激动,但我有件事却让我十分委屈。 那是一天下午。放学后,我欢快地跑回家。一进屋,我就觉得气氛不对,妈妈生气地坐在小屋里。
我小心地走进小屋,轻声叫:“妈。”妈妈看见我,就问:“你今天早上是不是拿了拾元钱?”“没有啊!”我莫名其妙地回答。妈妈听完这话,强压住心中的怒火,说:“好孩子要诚实,拿了就说拿了。”“我没拿就是没拿!”我极力争辩着。妈妈“腾”地一下站起来,生气地嚷:“你说,不是你拿的,还能是谁?我早上一看,就缺了拾块钱。除了你,还有谁进这屋?”妈妈喘了口气,接着说:“上次你自己拿了伍拾元,想去交夏令营钱,我就告诉你了,拿什么钱跟我说。可你这次还自己拿,而且不承认。你这还叫三好生吗?”
妈妈的话如连珠炮,根本不容人插嘴。她说完,我才抽噎着说:“我要拿了,我不是人!” 妈妈气得一把拉开抽屉,拿出钱包,打开一数,不禁呆住了,原来,妈妈今早数钱时,两张拾元在一起,没有分开,所以就误会成一张了。现在,天上的乌云拨开了。可我哭得更厉害了。明明是妈妈没有数清,干嘛要怪我呢?我忿忿地想着,泪珠顺着脸颊流下来,落在嘴里,苦咸苦咸的。
妈妈走过来,替我擦去脸上的泪花,向我道歉:“好孩子,是妈妈错了。妈妈不该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你,是妈错了。别哭了。”听着妈妈的话,我心里舒服些了,就含着眼泪笑了。
但是,以后每逢我想起这件事,心里还感到十分委屈:妈妈怎么可以轻易怀疑自己的女儿呢?再说,她逼我说出来的话,难道算实话吗? 【随堂练习】
这篇文章通过写妈妈误会我拿了她十块钱的事情,表达了作者被冤枉后委屈的心情。围绕着这一中心,作者是这样安排结构的:
首先,通过 的开头,说出让自己难过的一件事;
接着,妈妈审问我有没有拿钱,我感到 ,之后,妈妈发现了钱不是我拿的,向我道歉,我心里感到 。
最后,总结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始终觉得委屈。
三、事件发展安排结构
一件事情,就其发展过程来说,不外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大致的阶段。实际上,这就是设计叙事结构的客观依据。 【范文导读】
跳水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zī)牙咧(liě)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枝枪。他本来是想找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候太长。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本文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结构的: 事情的开端——水手们拿猴子取乐。 事情的发展——猴子戏弄孩子,孩子逗猴子。 事情的高潮——孩子追猴子爬到桅杆上。 事情的结局——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随堂练习】
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一个星期四的下午,学校放假,我来到一家小商店,想买支钢笔。问过价后,我掏出钱来,一不小心,口袋里一枚一元的硬币滚到了地上。我弯下腰,正要拾,发现硬币边有两张50元的钞票,显然,已经被人踩得很脏,几乎认不出来了。
顿时,我想:这钱是谁丢的呢?我望了望周围,一个顾客也没有。我的心头不由涌起一个念头:既然没有人知道,还是我自己拿了吧。我弯腰拾起
钱,猛地看到胳臂上的两条杠标志,只觉得一阵羞愧:一个中队长,怎么能这么做!我一定要找到失主。
我把钱拿在手里,等了好久也不见人来寻找,心里真着急。商店老板望了我很久,他似乎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思,快步走了出来,问道:“小朋友,这钱是你拾到的吗?”我点了点头。他接着又说:“唉,这钱是我九岁的孩子丢的,他真不懂事。你还给我好不好?”不等我回答,便把钱拿走了。我半信半疑,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怎么会拿着100元钱呢?如果失主不是他,那么真正的失主会有多着急啊!我决定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我想出了办法,悄悄地走到了他儿子身边,小声问道:“小朋友,这个老板是你爸爸吗?”“嗯。”小朋友点了点头。“那他给过你100元钱吗?”“100元钱?爸爸从不给我钱。”我一下子明白了,失主不是他。
可又怎么拿回那100元钱呢?和他争是没用的??对!我急中生智,快步走到了派出所,
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全都告诉了警察叔叔。他们毫不迟疑,迅速赶到那家商店门口,找到了老板,“你有没有??”谁知话刚出口,那老板竟想抵赖,经过警察叔叔的一番追问,老板才承认钱不是他丢的。
通过寻问,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失主,原来那失主买烟时,不小心把两张50元的钞票带出来,落在地上,谁也没有注意??失主领到钱合,万分感激,望着他松开的眉头,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想起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多么自豪: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结构的:
事情的开端—— 事情的发展—— 事情的高潮—— 事情的结局——
写作实践 1、自命题作文 【写作提示】:
写一篇文章,记叙一件事情,注意安排文章的结构。
2、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不少人帮助过我们,请选择一件记忆深刻的事写下来,写之前,先安排好结构;
结构是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叙事顺序
做任何事都有个先后秩序,也就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须有秩有序。写文章也和做事情一样,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定要先设计好,有个合理的安排和适当的构思,做到胸有成竹。如果连写作者心中都没有计划,没有一个大概的构思,弄得前后颠倒,层次混乱,那么,就一定会给读者造成混乱的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叙述就是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对所要写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一定的讲述或描写,要把所讲述或描写的人物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交代清楚,按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