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完整版详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2.循环性(Recursion) 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种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严密性与通常理解的意思有别, 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严密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33.课程的类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显性和隐性等。P52 ? 课程的类型: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5、根据课程任务 可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6、根据课程的显示方式: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课程的组织 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 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4、关于“潜在”课程。

?课程的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

- 9 -

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 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

(四)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4.课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课程综合化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的趋势;3 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一)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

- 10 -

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

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二)1953—1957年,第二次课程改革。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胜利(1953年7月,停战协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特点: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但现实中应试的影响与冲击,课程评价过于侧重结果,轻过程,影响了改革目标的实现。(八) 1996至今,第八次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解决前七次课程改革遗留的课程问题,为了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又开始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 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这场改革仍在继续,后面我们再全面审视这次课改。

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P60

?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

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 11 -

?(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60 择性。(3)课程P

?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P61 39.1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39.2 课程标准的地位、作用:

?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讨论等要素。这样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 如概念、定义、原理 公理、定理 、公式、基本事实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 而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

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新的课程内容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而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 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39.3 课程标准的特点:

? 1、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 2、实现课程设臵的整合性; 3、关注实施过 程与科学评价;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 (一)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 作用与特点:(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完整版详解)

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2.循环性(Recursion)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种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严密性与通常理解的意思有别,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严密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w21f1y8hi5kaxd91bwp423gj8gjlb00l0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