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暑假作业
(15)近现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选题
1.下图是由海关发行的近代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海关试办邮政开始于( )
A.1865年 B.1866年 C.1877年 D.1896年
2.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③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④第一步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诞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4. 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C.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D.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5. 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6.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第 1 页
C.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D.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7
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
A.《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B.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D.《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8. 1878年,《申报》记录了人们对某新鲜事物的描述:“新来中国之传音机器,西人名曰德律风……相距十余里,将德律风各一具与电线连接,以口互相传话,两处听之宛若面谈。” 由此可知,这一新鲜事物是( )
A.电报 B.电话 C.电灯 D.电影
9. 2019年4月,阿里巴巴公司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
这说明互联网( ) A.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10. 下图所示为中国近代一则自行车广告,中有“同昌飞马牌女车,注册商标,谨防假冒。乘脚踏车有益体育,女体育家宜提倡之”电报(有限号码无线号码……电话号码……)等字样。 该广告反映出( )
A.自行车已成国人的主要代步工具 B.自行车成为女性锻炼身体的首选 C.自行车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 D.19世纪末广告宣传方式日趋多样
11. 以下是某电视剧一场景:王某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在上海火车站迎接李某,当李某出现时,王某上前握着李某的手说“李先生您好”。 请你判断此场景最早出现在( )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运动后 C.辛亥革命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2. 1903年。梁启超曾记载:(此电)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拉,复由马尼拉用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
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近代新式发明( )
A.电报 B.有线电话 C.无线电话 D.电子邮件
13.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 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可能出现的是( )
第 2 页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网吧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坐地铁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14.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到:“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是( ) A.社会习俗趋向简约文明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通讯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材料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2019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出现的状况进行简要评析。
第 3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 2.答案:D 解析: 3.答案:C 解析: 4.答案:C 解析: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D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点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体现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故C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6.答案:C 解析: 答案: C 8.答案:B 解析: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B 解析: 二、材料题
15.答案:1.领域:物质生活(衣、食、住、行)、通讯方式、商业
第 4 页
主要原因:工业文明的冲击。 2.状况:传统电报业衰落。
评析:示例一: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正常的。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和结果,电报业的衰落不等于电信业的衰弱,电报业衰落以后,新的通讯方式日新月异,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加便捷。
示例二: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弊端。传统电报业的衰落导致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和已经习惯于这种通讯方式的人感到不适应。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