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2课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案三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属“欣赏·评述”课。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陶瓷艺术、书画艺术等的延伸与拓展,旨在通过欣赏评述教学,了解祖国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视优秀民族美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同时提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老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针对课标提出的这些要求,我在比较广泛地学习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后,考虑到学生对建筑这一知识面的空白和欣赏能力的欠缺的实际情况,决定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努力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四大块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文字、图片,通过交流、分析、师生与生生互动式的对话、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课堂很明显地分为两大块: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呈现循序渐进的梯度式发展。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的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欣赏美的情感。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美誉,而我国的建筑成就非凡,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着独特的地位。……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这一建筑体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古代建筑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一个体系。深情而略带自豪的导入语引领学生进入文化的情境。

二、引导探究,培养欣赏美的慧眼。

古代建筑艺术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完成欣赏评述,使他们学会欣赏、增长智慧、健全人格,促进可持续的发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这个重点教学环节,我设置了对话、比较:

美术欣赏评述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因此我摒弃以前以讲解员的角色出现,用“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古代建筑的欣赏呢?来读读文字和图片吧。”这一提示语促使学生利用教材自学,让他们初步感受作品、加工信息与作品对话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自学与概括能力。

在自学交流完毕后又进一步以多媒体为探究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外观造型、总结斗拱的作用和群体布局,并通过故宫鸟瞰图与北京四合院的设计图加深了解中轴线式的中国古建筑特色,通过交流、比较来总结建筑上的色彩与意义。在这个目的性明确的过程中师生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发现了美,学会了欣赏美的方式方法,初步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眼光与情趣。

三、自主探究,提升欣赏美的思维。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静下心来,从学生的视角听一听他们真实的想法,尊重他们创造性的观点,然后用我们的知识阅历和他们进行碰撞、交融,充分利用师生、生生之间的优势组合来对作品作出最好的诠释,以此提升学生欣赏美。在上面引导环节的铺垫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于是,我开始了自主合作性较强的“小导游”活动。在充分学习课前收集的资料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小组推选出小小导游介绍本地推出的主打建筑物,用创造性的语言讲讲它的某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可以从“奇特的外观造型”“世界之最的历史价值”等任何一个方面作讲解,一个建筑物包含着一个时代的综合信息,是一本集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文化传统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引导学生从这个富有代表意义的建筑物中认识世界是多么有趣一件事啊!学生在这个发现美的过程中享受着愉悦,在合作完善的过程中体味着欣赏美的情绪,在老师概括提炼的过程中提升着双方的审美思维。祖国的灿烂文化、劳动人民智慧与精湛技艺以建筑这一载体悄悄渗透进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欣赏美的情感。

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欣赏中,我们比较广泛地学习到了各朝代各民族的代表建筑,我试图放进我们身边的建筑——仿古的淹城,再一次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并继续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去欣赏身边的古建筑,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家乡古建筑的意识。

教学反思:

公开课不开欣赏课,好像是我们美术老师的潜规则。因为欣赏课涉及的信息量多,容量大,不容易把握;内容包罗万象,每一节课都需要教师丰厚的艺术知识做基础;同时专业味太重,学生缺少较高的审美素养,课堂效果总是不如人意。就好像带学生进博物馆,往往只有两种结果:无目的游走,茫然而无意义;如果教师充当讲解员,他们又只有几分钟热度就会纷纷离开。但事实又不能否认,教材中的欣赏课呈现了东西方最优秀的作品,欣赏课是最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课。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确实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认识、知识结构很好地联系起来。本着这样的想法,我还是选择了很难上的欣赏课,愿意再来让大家批评指正,以求更大的进步。

说实在话,没上这课前,我对中国古代建筑也是一无所知,随着对教材研究的深入,我对古建筑的一些皮毛有点了解了,而且越研究兴趣越浓,(但由于时间的局限和自己认知的浅薄,还是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科学性错误),课前我没来得及好好备课,只是按照大概的思路和教材的思路做了一个简单的课件,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按照理想当中的境界,应该是上成网络课的(可惜水平太烂)课上我自己也很紧张,因为没好好备课,只是抓了一条主线和几个场面,生成的多,提问和评价自然也显得很粗糙。

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以及欣赏课信息多,容量大的原因,最后一部分不得不放弃了。于是我考虑到下一次上,我就只用皇家与神权建筑,而民居放到另外一课时,这样主次也会更分明一些。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三

第12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三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属“欣赏·评述”课。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陶瓷艺术、书画艺术等的延伸与拓展,旨在通过欣赏评述教学,了解祖国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视优秀民族美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vviw5hzbx7l7tx29ybm0wacw0f2i000g7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