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农地流转市场[论农地流转及形成根源
仲)]
(二)经营类型 农地流转行为与农户家庭经营的类型同样是
相关的,家庭经营类型不同,其流转行为也一样存在着差异。从三省 农户统计看(表6),农户家庭的农地流转行为基本遵循着这样一条规 则,即随着农户家庭经营非农化程度的提高,其增地行为呈下降趋势, 减地行为则呈上升趋势。这一结果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 即要想 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农户经济非农化是一条重 要的途径。从以往研究(史清华和张慧玲,2000)已知,农户经济非农 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户家庭增长的过程。 走农户经济非农化之路,从 某种角度看,是实现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有序配置的一个重要前 提。否则,让已运行了几千年的农地平均化制度在中国农村的来个彻 底变革将是很难的。如果这一状态不改变,在面对同一 经营农业,中国农民的竞争力就很难说有多高了。
WT(规则下, 就农地转包行
为在家庭经营类型上的反应看(表7),大体呈现这样一种趋势:随着 农户家庭经营非农化程度的提高,农地的包出行为发生频度呈上升趋 势,而包入行为发生频度则呈下降趋势。就是说,在农户经济的非农 化进程中,通常纯农户是农地包入方或需求方, 而非农户则是包出方 或供给方。结合表6,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在农地流转行
为方
式选择中,转包方式与农户家庭的经营类型也相关。 随着农户家庭经
i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营非农化程度的上升,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选择转包这一方式的农户 明显增多,特别是在减地行为上表现尤其突出。 为中采用转包方式的农户比例,非农户达
2000年,在减地行 72.47 %。纯农户则仅
36.29 %。而在增地行为中采用转包方式的农户比例,非农户为 66.67 %,纯农户为64.04 %。这一结果意味着在调整农地经营者时, 家庭经营类型不同的农户是有明显差异的,
而这一差异的形成是由土
地在不同类型农户家庭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纯农户家庭经济的主要命 脉来自土地,而非农户则不然。
(三)文化水平 在农户经济发
展过程中,家庭主要劳动者的文化水平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户家 庭中许多行为的发生,诸如婚嫁、生育、投资、经营、储蓄借贷、消 费等行为,都与家庭中主要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相关
(史清华,1999,
2001a, 2001b,史清华和孙建平,2001,史清华和万广华,2002)。 同样,在农地流转行为中,主要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三省农户统计看(表8),在“九五”期间,随着家庭主要劳动者文 化程度的提高,农户的增地行为明显地呈减弱趋势,
而减地行为则呈
现为一种‘\?依作者看,这一趋势的产生与不同文 化家庭在农地经营中的绩效差异有关,
同时,也与不同文化家庭经营
的非农化程度差异相关。据三省样本户统计,在1995— 2000年期间, 在农作物经营中,单位面积的净收入明显地随着农户家庭文化程度的 提高而提高,每公顷作物种植净收入,文盲半文盲户为
5897.83元,
小学户为5952.40元,初中为5860.31元,高中及以上户为6165.36 元。家庭经营非农化程度,文盲半文盲户为
2
28.00 %,小学户为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42.21 %,初中为 44.31 %,高中及以上户为 40.35 %,其中,2000 年的非农化程度分别为
42.76 %、51.29 %、55.05 %和47.76 %。
就农地的转包行为与家庭主要劳动者文化程度的关系看,文化程度与 农地转包行为是相关的,不同文化程度对这种转包形式的偏好程度不 同。在包入行为中,随着家庭主要劳动者文化程度的提高,包入行为 的发生率变化呈“ ”趋势,而包出行为的发生率变化则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显然与农户家庭的农地增减行为变化有差异。
这一差异的形
成体现了不同文化户在农地流转形式中对转包方式存在偏好。 在包入 行为中,初中与小学户对转包形式偏好程度高,而在包出行为中,文 化程度低的户,对转包形式的偏好程度高。
3
农地流转市场[论农地流转及形成根源(中)]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