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一.选择题
1.(2020·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25)《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诸大实业家,有从事于畜牧的,有从事于种树的,有从事于开矿的,都非占有山泽之地不行。据此可知当时大实业家
A.具有环保意识 B.非法占有国有资源 C.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展开激烈的产业竞争 2.(2020·天一大联考“皖豫联盟体”高三第二次考试·3)《盐铁论》记载:“汉初未伐胡、越之时,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行则服轭(驾车时套在性口路子上的曲木),止则就犁。”据此可知,汉初 A.社会经济走向调敝 B.犁耕技术得到普及 C.耕牛数量急剧减少 D.畜力农业得到发展
3.(2020·湖北宜昌高三元月调研·27)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B.农业发展停滞 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矛盾突出 4.(2020·辽宁丹东高三期末·25)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5.(2020·云南昆明高三摸底·25)表1 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
出土省份 陕西 山东 山西 内蒙古 江苏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米脂、绥德王德远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平陆枣园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据表1可知东汉时期
A.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 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 6.(2020·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26)《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7.(2020·广东佛山一模·27)明朝大移民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共十八次,主要向中原地区移民。凡垦田移民,朝廷都有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此政策
A.促进长途贩运进一步发展 B.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C.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 D.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8.(2020·江西五市八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8)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9.(2020·湖南怀化高三期末·2)《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此举
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 10.(2020·陕西宝鸡一模·27)封建制度确立后,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有了一定前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这说明租佃方式
A.逐步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B.损害了多数地主阶层的利益 C.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D.巩固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
11.(2020·百校联盟TOP20全国Ⅱ卷高三9月联考·10)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地矛盾尖锐 B.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兴起 C.佃农经济独立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12.(2020·内蒙古乌兰察高三1月调研·25)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 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13.(2020·福建福州高三期末·4)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 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 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
14.(2020·广东惠州三模·25)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国家治理 D.解决了王国问题 15.(2020·河北唐山高三期末·27)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主要体现了
A.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C.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 D.区域经济失衡的影响
16.(2020·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期末·24)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17.(2020.1·浙江高考·3)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18.(2020·广东茂名一模·27)万历时期,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而那里织成的棉布又通过运河贩运到了北方。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白银的广泛使用 B.商业市镇的兴起 C.长途贩运的兴盛 D.地区经济的差异 19.(2020·广东茂名一模·26)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20.(2020·广东珠海一模·26)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诗句 产业论蚕蚁,孳生计鸭雏。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出处 (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唐)丁仙芝《赠朱中书》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A.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 C.副业收入成农民主要收入 D.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 21.(2020·福建福州高三期末·6)宋神宗时四川九陇县茶税户党元吉等人“雇召人工趁时采造茶货”,石光义等茶户“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这反映了当时
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 C.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D.饮茶渐成为社会风尚
22.(2020·广西桂林一模·26)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材料表明
A.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 B.宋代赋税征收开始以货币为主 C.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 D.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发展
23.(2020·清华大学高三1月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
A.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 D.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
24.(2020·内蒙古乌兰察高三1月调研·27)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康照3年——康熙61年 雍正元年——雍正13年 乾隆元年——乾隆18年 总计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22 1 0 23 14 0 1 14 50 38 78 156 5 0 0 5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 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 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25.(2020·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一模·26)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两、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 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二.主观题
26.(2020·广东汕头高三期末·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的部分历史现象 社会人群 皇帝、诸侯、贵族、官吏、农民、流民、工匠、地主、士人、商人、士兵、豪强、市民、宦官、外戚、将领、僧侣、民族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统一、分裂、集集体农耕、土地私有、小权、专制、盛农经济、田庄经济、土地世、乱世、争兼并、限田均田、对外贸霸、叛乱、戍易、手工生产、雇佣劳边、安内、变动、区域贸易、城市经法、起义、改济、徭役赋税、海禁闭朝、暴政、篡权 关、人口迁移、重农抑商 文化现象 百家争鸣、思想统一、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理学、心学、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三教合流、唐诗宋词 ——据《中国大通史》概括整理
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联史事)(12分)
27.(2020·广东惠州三模·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时间 形象 13—15世纪 大汗统治下繁荣富有的大帝国,财富、王权的象征。 15—17世纪 商人、冒险家、传教士们的财富精神之国。
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代表着独特的优越的政18—18世纪中叶
治制度和道德伦理文化。
18世纪中后期 精神愚昧、道德坠落、政治专制、历史停滞。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者两条信息,围绕“西方中国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从中外两个角度进行阐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