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学期学习后我的思考
陈天任 T01814209 12月10日
面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个课题时,我再次想起来多年来我对文化的兴趣。出于对文化间交流的兴趣,在众多素质课中我选择了这门课。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有了一个更高高度的认知。
在初次看到这门课的名字时我脑海中出现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混战以及混战后的 民族大融合。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不深,但那段历史可以说是深深的印在我脑海中,“杀胡令”让我认识得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常常伴随着血和泪。然而,那是我只认识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只发生在中国,只发生在古代,只有暴力的方式进行。而这门素质课改变了我的认知。
文化的冲突
首先,文化冲突时常是伴随着暴力的,而一些可以称之为侵略的冲突中,暴力更是成为整个过程的主角。
在《红河谷》中,我们看到面对英军入侵时,古老的藏族文明是如此不屈,藏族同胞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精神令人动容更令人敬佩,而在英军侵略背景下,格桑与琼斯的恩怨情仇正是整个电影表现出的不同文化、文明冲突的特写。
在《赛德克·巴莱》中,血淋淋的出草镜头依然让许多观众惊心。不过在这背后是一个信仰自由、坚毅、勇猛、宁死不屈的台湾原住民族群同另一个对他们来说是神级对手的日本侵略者的较量。他们的结局是悲壮的。诚然,民族认同的力量掌控了我,当我看到雾社出草乱杀日本平民时,脑海中的快感竟盖过了人性中的怜悯,这是文化的力量。
这两部教学片展现的是侵略以及被侵略人民的斗争。这亦是文化的冲突。两部教学片中,导演都或隐或显地站在人类地立场上,用人道主义地眼光审视了杀戮,表达对和平的祈愿和歌颂。
老师在课上说到过宗教,联想到现在写的文化的冲突,我想起了发生在十世纪新疆大地
上两种宗教冲突,即新疆的伊斯兰化。
公元962年,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于阗国发起了“圣战”。 于阗国灭亡后,于阗的佛教徒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同伊斯兰占领者展开了激烈战斗。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一带,不愿改宗伊斯兰教的佛教徒同伊斯兰占领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当地因此有了一个“乌尊塔特”(意思是“长期坚持异教的地方”)的地名。从中亚带兵参加于阗战争的四个伊玛目,就是在策勒一个名叫波斯坦的地方被当地佛教徒杀死的,当地现存的“四伊玛目麻扎”,就是埋葬他们的坟墓。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关于这场战争,至今和田民间仍有“百年战争”之说。
随着于阗王国的灭亡,佛教也结束了在这个地区千余年的统治地位。从此,佛教势力退出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和南部地区。
在喀喇汗王朝同于阗王国的宗教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恨之入骨。马合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所以,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
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阿赫马德·托干汗亲自组织和指挥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他率军从巴拉沙衮(在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一带)出发,越过伊犁河,攻入高昌回鹘境内。高昌回鹘出兵迎击,打退了入侵之敌。1017年,高昌回鹘发兵30万,跟踪追击,一直挺进到距巴拉沙衮八日路程的地方。正在患病的阿赫马德·托干汗不得不抱病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打败了因长途奔袭而疲惫的高昌回鹘军队。阿赫马德·托干汗又亲自率军追击,并再次攻入高昌回鹘境内。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拼杀,战斗十分激烈。《突厥语大词典》收录了多首有关这次战争的诗歌,反映战斗的激烈、残酷。
喀喇汗王朝的军队所到之处,像在于阗一样,不仅对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回鹘人进行了残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