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教学构思】 本课主要分为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本课涉及到印度那烂陀寺、大慈恩寺、大明寺和日本唐招提寺,本课试图通过对这四大寺院的参观学习来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的交流。本课内容设计为两条旅游线路,一条是从那烂陀寺到大慈恩寺,这两所寺院见证了玄奘西游,是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第二条是从大明寺到唐招提寺,这两所寺院又见证了鉴真东渡,是为国学习中国文化。这样通过佛教文化交流这样一个视角来探究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通过对四大寺院的参观旅游了解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同学们意识到旅游参观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学习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②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教学难点: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 【教学方法】旅游式历史教学、问题式探究法 【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大悲咒》渲染课堂气氛。 多媒体播放一段丝绸之路的视频 接视屏解说,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乔摩·悉达多所创。寺院是佛教传播的一个最重要场合,在世界各地分布着众多佛教寺院。今天我们将对印度那烂陀寺、西安大慈恩寺、大明寺和日本的唐招提寺进行参观,通过参观来感受一下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的盛况。 多媒体展示四大寺院的图片 从现在开始我将作为导游为大家提供讲解服务,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聆听并与我互动。适值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际,希望大家做到文明旅游。大家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们踏上旅途吧。 多媒体播放文明旅游的图片 【讲授新课】 一、 从那烂陀寺到大慈恩寺----玄奘西游 1、第一站:印度那烂陀寺 多媒体播放关于那烂陀寺的视频资料 解说:今天大家看到的只是那烂陀寺的遗址了,12世纪因遭到伊斯兰教教徒的侵略而毁灭。据说,当时约900万册的藏书被持续焚烧了六个月。在公元五世纪时,为了佛法的传承在那烂陀创建了一所佛教大学——那烂陀寺。7世纪时已成为全印度瞩目的大乘佛学中心。极盛期曾有来自全亚洲1万多名僧人学习,从1861年开始,那烂陀寺院遗迹被陆续挖掘,已发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1座小型寺院,同时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2 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头大小,但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却异常细腻精美。此外还出土了铜像、铜盘和印章等一系列具有考古价值的文物。 过渡:我们之所以选择参观那烂陀寺,一方面是由于它是最高的佛教学府,另外就是由于大唐僧人玄奘曾经到达过印度的那烂陀寺,并且在此进行了五年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玄奘图片 设问:大家看过《西游记》吗?《西游记》中的最主要有哪些人物? 解说: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他的事迹被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改编写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玄奘学习佛学典籍的过程中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627年,二十九岁的玄奘开始了一个人的西行之路。 多媒体展示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设问:同学们仔细观察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想想这些线路与我们前面所讲过的什么线路有重合部分?佛教是什么时候沿着什么道路传入中国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这就是丝绸之路,西汉末年佛教就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过渡: 627年,玄奘再次沿着这条道路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

设问:对照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大家想想玄奘西游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对照地图解说:玄奘从长安起步,杂于往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沙漠里没有水,喉咙渴得发痛,连眼

3

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到了今新疆哈密县,当地王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就派了几个人送玄奘到印度。后来几个护送被冻死在山上。但玄奘没有失去信心,历经险阻,最终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设问: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学习玄奘的什么品质?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玄奘在那烂陀寺5年学习期间,对佛法的学习极为刻苦,他精深的佛法学识得到了戒日王的赞赏。戒日王在国都曲女城举行了盛大的佛学辩论会,请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在这次盛会上玄奘担任主讲,大家都被他精辟的论述折服,没人能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按天竺风俗请玄奘乘上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转一周。 过渡:643年,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以及舍利,启程回国了。645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回到长安后,玄奘法师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在大慈恩寺内修建大雁塔,接下来我们去大慈恩寺参观游览一番。 2、第二站:大慈恩寺

设问:同学们去过大慈恩寺没,登上大雁塔有啥感受呢? 那就让我们走进大慈恩寺,去领略一下大雁塔的宏伟气度。 多媒体展示大慈恩寺视频 解说:大慈恩寺位于今天的大雁塔广场南端,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等,寺院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大雁塔,

4

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大雁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 回国后,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工作。在19 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译出75 部经论著作,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个和根据传闻得知的28个城邦、地区和国家的情况。该书内容丰富包括了各地的交通、山川地形、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玄奘西行,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被鲁迅誉为“民族的脊梁” 。 过渡:随着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佛教也迎来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佛教寺院就是大明寺。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唐代的鉴真和尚。接下来我们就到大明寺参观了解一番。 二、从大明寺到唐招提寺 第三站:大明寺 多媒体展示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郊蜀冈风景区之中峰,它既是一座佛教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大明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年),文帝杨坚5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构思】本课主要分为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本课涉及到印度那烂陀寺、大慈恩寺、大明寺和日本唐招提寺,本课试图通过对这四大寺院的参观学习来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的交流。本课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vl631ux8j0h1ll01eyq0a6ri16ozy014g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