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掌握员工安全培训需求,确保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企业生产安全运行的目的。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在识别和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中,企业建立监测、跟踪意识提升及深层次培训需求机制。
第三条 根据国家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每年由安全生产部对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
第四条 为测试和评估员工的培训效果,企业建立培训适宜性的评估机制,对安全生产部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员工安全意识的识别、安全培训需求分析和管理。
第三章 员工安全意识的识别与提升
第六条 安全生产部定期对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辨识、调查与评价,考察员工对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熟悉程度,以此作为拟定年度员工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的依据。
第七条 员工安全意识的辨识、调查与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 2.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 3.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
4.人身安全的有关知识; 5.防止伤害的纠正行动; 6.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7.工作场所特定的安全要求; 8.特定风险; 9.应急程序;
10.事故、事件报告程序。
第八条 安全意识的辨识、调查与评价要考虑各层次员工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两种相结合的方式,也可采取现场实际了解的形式进行。
第九条 新员工入职后,首先接受安全意识的教育。结合日常安全教育和专项安全教育等内容及要求,对员工安全意识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培训,并对其意识情况进行重点跟踪。
第十条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应专门编制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培训,使管理层的特定要求、安全意识与其工作职责相适应。
第十一条 在下列情况下,安全生产部要组织员工对工作场所特定的安全要求、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人身安全的有关知识、防止伤害的纠正行动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回顾:
1.当生产、服务工艺及流程发生变化时; 2.当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规定时间返岗时。
第十二条 对员工进行有关安全意识培训的回顾时,重点从以下二个方
面进行:
1.新员工安全意识培训; 2.工作现场特定安全意识培训。
第十三条 安全生产部应加强企业全员安全意识的宣传,利用视听资料等各种形式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第十四条 确定员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得到提升,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方法:
1.对员工和各级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及要求的一致性进行检查; 2.对于员工前后安全意识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 培训需求的识别与分析
第十五条 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将本单位、部门员工培训的需求识别信息汇总递交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对企业员工安全培训需求进行分析。
第十六条 安全培训需求的识别要针对所有员工和所有作业过程,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1.员工的需求; 2.领导的要求; 3.变化的需求; 4.生产过程的回顾; 5.记录的回顾; 6.员工反馈意见; 7.事故、事件信息;
8.风险评价结果。
第十七条 员工安全培训需求的识别可采取以下办法: 1.答题法; 2.问卷调查法; 3.现场了解法; 4.意见反馈法; 5.其它方法。
第五章 年度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
第十八条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根据企业要求和员工安全意识的识别、培训需求信息制定企业年度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将年度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递交至企业办公室。
第十九条 年度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 1.员工安全意识提升计划 2.员工安全意识宣传计划
3.常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如三级教育) 4.其它专项教育培训计划 第六章 培训实施要求
第二十条 在年度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单项培训要求与计划,计划中要明确:
1.培训目标; 2.培训大纲; 3.培训时间;
4.培训内容; 5.培训方式; 6.培训教材; 7.考核方式。
第二十一条 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 1.事故调查分析技术;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技术; 3.沟通技巧; 4.检查、审核技术; 5.法律依从性管理; 6.应急管理; 7.职业卫生管理; 8.变化管理。
第二十二条 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考虑: 1.用工连续性; 2.变化的要求; 3.特定岗位的能力要求; 4.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5.风险评价结果。
第二十三条 对安全生产可能有重大影响的员工的培训内容: 1.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2.事故预防及应急响应中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