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1框
基 础 演 练
一、选择题
1.梁启超高度重视思想的力量。他指出“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 D )
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取决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的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直接转换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思想文化并不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①不选;“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该观点肯定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正确;文化力量并不能直接转换为物质力量,③错误;梁启超的观点中,肯定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2.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以看出( C )
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的行为活动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素养是历史传承下来的 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思想结晶,表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正确且符合题意;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表明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①说法错误;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3.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思: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体现了( A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 ③文明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②适合题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但不是只有文字才能传承文化,③是错误的;④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选A。
4.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 000余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D )
①它是在纳西族人民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②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它是纳西族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它是文化中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错误。文字属于文化中非意识形态的内容,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入选。
5.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B )
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产物 C.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不可分离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解析] 题目中,保护古民居、古村落是保护徽文化的物质载体,使徽州文化得以传承,这说明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B表述正确;A强调的是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错误,精神离不开物质,物质独立于精神之外;D强调的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6.2017年某校高一新生军训期间要举行歌咏比赛。同学们将军训生活和歌唱内容有机结合,各自创作出自己班级独具特色的比赛形式。学校也为歌咏比赛提供了场地和设备,使
得歌咏比赛进行的有声有色。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反映了文化的哪些特点。 [答案]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解析] 本题的设问是文化的特点,我们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可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的角度考虑。
创 新 拓 展
一、选择题
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A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这表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正确;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材料中没有反映,②不选;“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③正确;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材料中没有反映,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但我国清明时节各地民俗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绵山脚下忆先贤(山西);雨花台上祭英烈(江苏);洛阳城里赏牡丹(河南);潍坊河畔放风筝(山东)。这体现了( B )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B.文化具有区域特色 D.文化具有民族特点
[解析] 材料中我国清明时节各地民俗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说明文化具有区域特色,B适合题意;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体现了文化现象的丰富多彩,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两项;D不适合题意,排除。
3.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