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1. 长信宫灯
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2. 二里头铜爵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以中国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的同类型文化遗存出土的青铜器。年代约当公元前21~前16世纪。可分为 4期,目前发现的青铜器大部分属于第三期。
3.曾侯乙编钟
年代: 战国 材料: 木 青铜
规格: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 重4400公斤
出土地: 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4.四羊方尊
【年代】商朝
【规格】通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 【出土时间地点】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地位】商代方尊的代表
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国家特级文物.
5. 三星堆铜蛇
长5.8、宽10厘米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青铜蛇系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铸件之间有铆孔,分段铸成后,再铆嵌连接成形。蛇体形硕大,颇具写实风格。身上饰菱形纹和鳞甲,头顶
和背部有镂空的刀状羽翅,可能是表意其飞行功能。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膜拜的。
6. 巴渝神鸟
巴渝神鸟通高16厘米,长27厘米,2001年丰都秦家院子第10号砖室墓出土。整器塑为鸟形,双目硕大,口衔瑞珠,两翼平伸,振翅欲飞。其冠部作圆饼形状,平置于头顶,并由尾部支撑(尾端已残),可能具有承托意义。正其如此,使该件文物在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以万计的汉代随葬品中,显得特别突出,并以“巴渝神鸟”的称呼广为人知
7. 乌杨石阙
国家一级文物。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第一位。年代:汉魏。外观: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子阙高2.6米,重10吨。上雕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价值:汉阙属祠庙或陵墓前成
双成对的装饰性建筑物,是我国最早的仿木结构石质装饰建筑,对研究古建筑艺术、葬制有重要价值。此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阙。
乌杨石阙发现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 是我国目前幸存的、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石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复原后的
乌杨石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因为建造年代在汉末和魏晋之间,标准名称应是乌杨石阙) 8.
《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
纵4.1米,横7.2米,原在奉节夔门粉壁崖,南宋乾道七年(1171)刻,全文943字,内容为赞美南宋高宗皇帝“禅位”与孝宗的美德,即颂南宋之“中兴”、赞高宗之“圣德”。
因该摩崖原在深山大谷之中,捶拓艰难,鲜为人知,因而也保存完整。该摩崖是巴渝地区仅有的颂“皇宋中兴”的巨幅摩崖石刻,对南宋初的历史研究有重要史料价值。 该摩崖书法颇有“苏体(”苏轼)风格,与唐碑迥异,大气磅礴,是巴渝地区“宋碑”中的佳作。
因该摩崖位于三峡水库储水线下,2002年切割搬迁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
前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
9.
妇好玉熊
【文物名称】:妇好玉熊 【时 代】:商朝晚期(武丁世)
【出土时地】: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文物收藏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 【尺度重量】:高4厘米
【形制文饰】:褐绿色。圆雕,呈蹲坐状。头微抬,面部呈三角形,大眼小耳,张口露舌,前肢抱膝。背饰云纹。颈部有上下穿通的小孔,系绳佩带。臀下有圆孔,孔内有朱砂痕迹。前身褐色,背浅绿色,体态肥胖憨呆,雕工简练娴熟。
钱币
1.铜仿贝
天然海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则是铜仿贝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制造的仿贝币,它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铸币。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