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历史渊源
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你知道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重阳节的历史渊源,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久久\长寿之意。20xx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
第页码页 / 总共总页数页
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
第页码页 / 总共总页数页
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重阳节风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
第页码页 / 总共总页数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