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考核的目的是促进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考试题型,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三是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为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运用科学、公平、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实量化和综合测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为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强化培养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起到正确而有效的“指挥棒”作用,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应补充和完善“双创”因素,在德育记实测评中应补充“双创”意识和精神的测评,智育记实测评应补充“双创”能力的测评。 (八)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创型”师资队伍 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能吸收最新教育科学信息,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独到见解并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实践运用教育科研成果,善于把教学工作与科研课题的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存量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完善教师进修、访学、公派出国等相关制度,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基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并追踪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开设创业师 8
资短训班,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创业教育方法;鼓励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特别是一些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对一些模拟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师,应鼓励其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联手,从实际工作中提取研发适合教学要求的模拟仿真系统。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 二是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内知名的高层次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领军式高级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努力形成一支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学术团队,提升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有实践经验人才的引进力度 ,以快速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建立新进教师的实践制度,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具备数年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作为应用型师资的必备条件。加强与企业家的合作,充分吸收、利用社会创业资源,特别是经管类学校,更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 (九)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和部门,要充分发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功能,以创新和勇于付诸行动的精神,建立健全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9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的辩证关系。要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一体化教育,首先要理清楚创新创业的关系。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创新和创业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有助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体安排。 二是合理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可操作的。就理工类人才“双创型”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作为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比较难确定,一是创什么新,二是创什么业。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大学生的创新特点和创业特点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确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方向。 三是研究分析“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仍有一些值得今天继承,但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支撑。改进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拼盘式改进,二是颠覆式调整。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 四是研究确立学生自我发展机制。“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靠外在机制,也靠内在机制,即学生自我发展机制,这是一种基干由学生动机水平而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机制。本课题将在学生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上也作一些研究。 五是“双创”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落实。即设计出具体的“双创”教育培养方案,涉及到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要求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确立“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是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高校师资队伍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这源于现有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但这一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本课题将对“双创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10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源进行调查,从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 2.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一种可接受的、也是期望的培养模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设计出自己的发展方向。 3.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教师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对新模式的建议。 4.对兄弟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调研,充分吸取兄弟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 5.对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 6.基于现有文献,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运用系统论、方法论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7.召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 8.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试点,对试点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具体实施计划: 1.2008年1月——2008年3月: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课题前期规划,完成课题总体框架设计。 2.2008年4月——2008年7月:到省内外有关兄弟院校(主要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调研。 3.2008年7月——2008年8月:设计问卷调查表,完成对用人单位、学生和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并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4.2008年9月,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 5.2008年10月——2009年4月,完成课题报告初稿,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浙江财经学院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 6.2009年5月——2009年8月,课题组讨论修改课题主报告,呈给有关专家听取意见。 7.2009年9月——2009年12月,通过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反馈,再次修改课题报告,最终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11
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和浙江省“两创”战略的实施从客观上提出了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引领”的主要表现就是创新创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成为高校竞争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所以,高校都希望自己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看,为了立足于社会,并且事业有成,也提出了对创新和创业能力要求,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新型人才。总之,无论从宏观层面的国家和社会,还是从微观层面的学校和学生,都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本课题源于对人才培养实践的长期思考。自提出培养“创新意识”和 “创业精神”起,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方式的改革,“平台+模块”、“444”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育、创业教育、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及奖励学分、学生科研和本科生综合导师制等从不同的视角开展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每一项政策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较为成熟的研究,每一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和实施又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在这一些思考中,形成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一线工作。一是长期从事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自学校2001年实施综合导师制以来已承担了四届本科生的综合导师工作,2007年还承担了班级导师工作。二是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自1993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后,先后承担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学校教学管理冶状况、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能较正确把握教育形势和政策。三是主持设计了我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体系、ERP实验教育体系和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主持了《浙江财经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经管类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规范与实效研究》、《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财经类院校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等多个校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我校新学分制工作方案设计与研究》、《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均为教学管理一线人员,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五位课题组成员(项目主持单位二位、项目合作单位三位)中,有三位是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一位是现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