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0076 哲学 吴寒秋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最后一章,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整个哲学进行了批判。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只停留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而是进行了改造。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异化”概念的改造、对“劳动”概念的改造、对“自我意识”概念的改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唯物辩证法。
关键词:辩证法 批判 改造 内容 实质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因此,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那么马克思是怎样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改造的呢?
一、对“异化”概念进行改造
黑格尔第一次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把“异化”当作专门的哲学概念
引进哲学,并赋予它以丰富的内容。一方面,黑格尔认为异化是主体转化为客体,“绝对精神”是主体,由于它自身包含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异化为自然界。 而自然界只是主体异化的形式。因此,黑格尔认为主体总是处于辩证的发展中。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要异化为客体的形式,然后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黑格尔的异化概念还包含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主体异化为客体之后,并与主体相矛盾想对立,而且反过来统治着主体。而主体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想摆脱客体对自己的束缚。“绝对精神”异化后的自然界就与“绝对精神”处在这种矛盾对立关系上。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使得“绝对精神”最后扬弃自然界最后回复到自身。异化概念体现出了主客体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环节。但是,黑格尔颠倒了主客体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此,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加以批判和改造。 首先,黑格尔所说的主体并不是现实的感性的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实体,即自我意识。而所谓的客体,也不是现实的自然和社会,而是抽象精神的存在,即意识。正如马克思写到的那样“既然被当做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本身,因而也不是自然——人是人的自然——而只是人的抽象,即自我意识,”①所以,在黑格尔看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质上是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同时黑格尔把劳动看做是人的本质,但是他承认的劳动仅仅只是指精神劳动,即“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②。而马克思从任何自然的现实关系去理解劳动,便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因为人是有生命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它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为异己的对象就不是纯粹的精神活
①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 第104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 第101页
动,而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由此,辩证地解决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 。
第二,异化及其扬弃实质上就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一 条重要规律。黑格尔曾经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异化与否定之否定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既是异化的又是否定之否定的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能动的实体或主体,由于它自身包含的矛盾,必然要外化为自然界,这是第一个否定;当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不过是自身的异在时,就扬弃了自然界而回复到自身,这是否定之否定。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揭露和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但没有看到黑格尔哲学的所包含的合理思想,把黑格尔辩证法也抛弃了。马克思则在肯定费尔巴哈的批判的同时,洞察到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表达了人类自我创造的活动和 人类历史的辩证发展。所以马克思说:“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之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之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③在这里马克思既肯定了否定之否定是历史的运动,又批判了黑格尔把这一历史运动神秘化的谬误。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吸取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合理内核,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任何异化实质上都是人的活动后果对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的否定。但是,人作为能动的创造主体,并不甘于异化,他总要千方百计的扬弃异化,摆脱被动的奴隶地位。异化的扬弃就是对否定的再否定。马克思以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为例,他认为在分工,特别是在私有财产和商品交换出现以后,出现了以劳动异化为基础的各种异化现象,这是对人及其本质的否定;而共产主义正是要扬弃异化,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但是共产主义绝不是回复到原始落后状态去,而是要消灭落后,真正实现人的本质 。
二、对“实践”( 即“ 劳动 ”)概 念进行改造
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这是他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之处”。但
是,黑格尔所认为的劳动却是抽象精神的劳动,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对黑格尔的“劳
动”进行改造呢?
首先,马克思对劳动的对象化和异化作了区分科学地理解了劳动的本质。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确证的本质,他只是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而这“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则正是区分劳动对象化和异化的形式。黑格尔认为劳动创造了财富,体现了人的价值的积极方面,而忽视了劳动给人带来的“异化”的消极方面,认为对象化就是异化。而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和异化必须分开,劳动的对象化就是指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必然进行的首要的基本活动,它只是在受生产力发展程度制约的非人化制度下,才能为异化。异化只是劳动的存在方式,而对象化才是劳动的真正本质。
其次,马克思把抽象的精神劳动改在为客观对象化劳动,揭示了实践的客观性。黑格尔认为,对象化是由自我意识来设定的,而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马克思在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经验原则上,把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改造成了客观的对象化劳动。马克思认识到对象化不是从“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明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从而论证了对象化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 第97页
三、对“自我意识”概念进行改在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绝对精神”开始,认为辩证法发展的主体是精神、思维。而精神思维的“外化”建立了事务性。因而,黑格尔把一切事物都精神化,把人、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扬弃异化也不是实际地改变客观对象,而只是纯粹思辨的过程。而马克思对这种思想作了深入而透彻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等于“自我意识”。这是因为意识和自我意识只能是人的属性,而不能说意识和自我意识就是人本是,它不能独立于主体存在。马克思说“人是自我的,人的眼睛,人的耳朵等等都是自我的;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在人身上都具有自我性这种特性。但正因为这样,说自我意识具有眼睛、耳朵、本质力量,就全错了。毋宁说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然界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质,而并非人的自然界是自我意识的质。”
其次,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非存在物。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的对象性的存在在变现和确证着他的本质力量和存在。但自我意识不像人那样是对象性存在物。作为自我意识对象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只不过是外化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意识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对象,它只是它自己本身。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那么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样黑格尔用“自我意识”代替了人而产生了他的辩证法。于是,马克思进行了改造,用人的自我意识代替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它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为异己对象时,就不是纯粹的精神生活,而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
参考文献
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 张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