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券”计划论文基础教育择校论文
摘要:在教育中,家长是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的,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联邦政府就呼吁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决策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此可以吸收多方意见,来不断的完善教育。
(一)美国“教育券”计划的提出与含义
在20世纪的50年代,为了改善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诺贝尔奖得主:弥尔顿.弗里德曼就呼吁实施“教育券”计划,认为应该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与竞争,以此提高教育质量。在当时政府就已经将公共教育经费以“票证”的形式发给家长,家长用其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支付教育经费。[1]然而在实行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自20世纪的60年代,美国约翰逊、尼克松、里根等总统都支持过这一计划,但收效甚微。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在20世纪的90年代仍旧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美国的贫困家庭和少数族裔家长不愿其子女成为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受害者,就发起了“择校改革运动”。1990年,威斯康星州才在家长的要求下,实施了“择校学券”计划。
(二)美国“教育券”计划实施的效果分析
1.满足了贫苦家庭对其子女的教育质量的需求。在20世纪的50、60年代,美国政府对教育完全控制。政府把中小学按学区划分,实行就近入学政策,儿童和家长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进入政府指定的学校。公立学校不用担心生源的问题,所以教育质量也随之下降,家长和学生对于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不满意。教育券制度的实施,给予了家长为其子女选择学校足够的自主权。家长可以用“教育
券”去为子女选择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
2.把竞争引入学校,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券制度面对的不仅是公立学校,也包括私立学校,美国的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公立学校,所以家长们就将更多的教育券给了私立学校,更多的教育经费和生源流入私立学校,也就意味着公立学校的生源和教育经费在减少。公立学校为了生存,也就不得不改善自身的教育状况,不再像以前有恃无恐,随之而来的就是公立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这才是教育券制度的目的所在。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学生进入到了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所以学生的成绩也相对应的有所提高。虽然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者本人,可是外部的教育环境还是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实行了“教育券”计划后,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都有了提高。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9岁儿童阅读的进步幅度超过以往28年进步的总和。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以及9岁和13岁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均达到空前高度。[2]
二、我国基础教育择校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额的择校费一直是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家长在择校时首先考虑“好学校”的比例为46.59%,而考虑一般的初中学校的比例仅为8%。[3]从我国的择校现象与国家颁布的政策里我们看出我们国家在择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体系不完善
关于我国的择校现象已经有十多年时间,我们国家也曾明令禁止
择校,但是关于择校现象出台的政策并不多,而且存在地区性差异。尽管,在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也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允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4]法案里没有具体对惩罚做出相应规定。
(二)制度执行力不足
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异,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教育部在2010年的1月份,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就中国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有关工作作出部署,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5月,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七部委发布《关于2010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问题。这些文件都明确指出要整治择校现象,但却未出台具体的措施与奖惩办法,所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表现出执行力不足和效果不明显的特点。
(三)家长观念有偏差
好学校意味着好未来,在存在于大众心理的一种现象,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期望进入到好学校当中,这就意味着能有一份稳定的未来。这种观念导致择校现象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