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运用形象学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2、 简述中西方戏剧文类的异同

3、 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可比性的理解(以具体作品为例,如何确定其可比性) 4、 运用比较文学所学知识,选取两部你比较熟悉的作品进行比较。 5、 鲁迅和果戈理的讽刺艺术比较。

6、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比较 7、 简述中西古典小说的异同

8、 试举一位曾受过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作家,并对其创作中的外来影响加以分析。

任选两题,要求在论述过程中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言之有理。

首先,西方自亚里士多德起就将戏剧作为最主要的文体受到重视、得到推崇,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评论家。而中国传统文学、文论一直是以“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所以诗与文一直被视为文学正宗,而戏剧与小说均被视为“小道”,受到压抑。直到清末民初,戏剧才在王国维等人的倡导下成为正宗。

其次,从历史上看,西方有着很强大的叙事传统,而中国有着很强的抒情诗歌传统,因此,中西传统戏剧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诗为主,而西方传统戏剧则以对白为主。在结构上,西方逐渐形成戏剧的“三一律”理论,而中国传统戏曲的时空结构是开放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而时间的长短也是依照故事的需要,是没有限度的。

第三,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轨迹不同。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都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保存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到了二十世纪,中西方戏剧都发生巨大的转向,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文化交汇的局面。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 《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其实本人对戏曲是外行,有些说法可能牛头不对马嘴。只是希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能有多一些的了解,讨论时也能更理性一些。

戏曲:

1、程式。固定的动作有它的应用范围。如京剧的“起霸”

2、写意。西方的布景是实的,中国戏曲最多放一个桌子两把椅子,当然现在条件好了,也有突破。

3、虚拟。比如时空虚拟,一个圆场百十里,一句慢板五更天。

戏剧最早从古希腊开始的,当时的中国正是诗歌盛行的时候,大家对于诗的崇拜影响了对于戏剧的兴趣,直至元朝,可那时已经比人家晚了一千七八百年了。无疑,古希腊就成为西方的经典,也成为中国戏剧的一个经典,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极深刻的影响。当戏剧在不同国度产生后,也必然受到这个国度宗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度的戏剧具有不同的特点。

诗歌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是重大的。密西根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中国人写的戏曲。实际上常常是为诗做借口的。匆匆忙忙跑到一个境界一停,抒发,诗,两个人唱来唱去,唱来唱去。确实如此,在《西厢记》里,崔莺莺送张生大概唱了四十几段,虽然外国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间那段楼台会,也有诗歌的吟唱,“The more ive,he more havforse oh re infinite”意思是“我给的越多,我就得的越多,因为双方的爱都是无限的”。这里面有诗意,但绝对不可能唱四十几段。又比如说,张生跟崔莺莺见了好几次面,每次就抒发一段诗,一段诗就是抒发一段情,一段情就是一个小故事。戏剧应以故事情节为主,而中国的戏剧由于撇不开诗歌的存在,故事里有诗,诗里有故事。这让我想起中国的诗和画也有此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中国人写的戏曲,逃脱不了诗歌这种飞跃的东西。诗就是飞的东西,所以中国人可以台上转一圈,三千里就过去了,再转一圈,三十年也过去了。这对中国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几乎不需要理解,因为在元杂剧产生的时代就是诗的时代,他们就是在诗的这个环境里长大的,他们懂诗。

中国戏剧喜欢大团圆结局,这与西方戏剧有很大不同。西方社会的戏剧里暗喻对社会的抨击和批判,所以故事和人物大都是悲剧结局。就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他的悲剧人物吧,结局都是死。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而中国人的戏剧大多是用来娱乐的,所以不很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戏剧甚至没有什么情节,唱了几天,都是同一个人,唱一段讲一个故事,只要他(她)唱得好听,观众愿意听愿意看,再唱几天也无妨。尽管也有悲剧人物,或分离或死亡,但最后一段大都是个大团圆,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如窦娥死了算是悲剧,可作者编排她托梦告诉她的父亲,要把陷害她的坏蛋除掉,最终坏蛋就除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怎么看都是悲剧,作者就安排他们变成蝴蝶大团圆;张生和崔莺莺几经磨难,有情人最终还能成眷属。中国人编戏可谓用尽心思去构建大团圆结局。这是西方戏剧少有的,而中国戏剧则每每皆是。

中国人是继承传统的优秀人种,第一个写戏剧的人他的创作手法大都能世代相传,所以,后人借鉴前人的经验,走前人的路,他编写的大团圆结局观众爱看,

那我也编一个。如此下去,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模式就产生了,中国戏剧的特点也就明显了。与西方戏剧不同的地方还表现在舞台的布置。我们看戏看多了,不难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幕一拉开,人物一出场,好人坏人都出现了,为什么,黑脸白脸都画在脸上呢,根本不用自己根据剧情分析。以前只有简单的布景,因为中国戏剧以唱为主,以演员的表演和唱自为核心,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吸引观众,特别是那些出名的演员,所以舞台的布置简单些也无妨。后来随着西方戏剧理论“戏剧与表演上应该注重更加肖似真实人生相应对,舞台上的空间布置与道具应更符合戏剧所提供的历史与现实背景的原生状态的要求”的传入,演台的设置丰富了许多,布景里有些山水庭院什么的,也有下雨下雪刮风打雷等等,实物和道具被摆上了舞台,这些布景与道具用以衬托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好人好事都是好景致,坏人坏事的,不论灯光还是布景,都差多了。这种现象十分明显,《西厢记》里最后一幕就是张生和崔莺莺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花园就是个好景致。而中国戏剧的坏人大都面相狰狞丑陋,身居山洞贼窝,出场时也大多昏天暗地。虽然这是中西方戏剧发展的必然,但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相比,就不那么明显。因为西方戏剧要求,“从大幕拉开的一刻开始,布景与道具己经放置在观众眼前,而戏剧剧本在设计人物出场时而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让观众尽可能快地明白上场人物的身份性格,而是如何让人物尽可能快地融入这个现成的舞台环境,让人物在这个给定的背景下展开他的性格,以及发展与其它人物的关系。”而中国戏剧虽然做到了理论要求,但至于黑脸白脸,好人坏人,以及由此衬托的景物,还是一看就知道,用不了对人物展开性格的分析。

在西方,戏剧是一种贵族式的享受节目,是高消费,戏剧的表演地点被安排在剧院,而剧院的装饰布置之堂皇是有口皆碑的,一般的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是无法入内的;而在中国,随街就可以搭一个戏台子唱起来,舞台、服装、实物都不是很豪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看戏享乐,不分贵贱。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是存在的,中西方各自的特点也是值得互相学习和效仿的,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中国的戏剧,虽然它的综合艺术可能不及西方戏剧,但它能让中国更多的人看懂听懂,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中国人多,中国人的素质参差不齐,能够照顾更多的人的需要而编排中国的戏剧,那是正确的,只有那样的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

1、运用形象学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形象分析。2、简述中西方戏剧文类的异同3、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可比性的理解(以具体作品为例,如何确定其可比性)4、运用比较文学所学知识,选取两部你比较熟悉的作品进行比较。5、鲁迅和果戈理的讽刺艺术比较。6、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比较7、简述中西古典小说的异同8、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uwc97zwju3y3j84vsq02xzhu2kzn0009s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