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XX区毗邻。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30万人,耕地380万亩,园地41万亩,林地560万亩,草地3034万亩。滋润张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地处黑河中游的XX市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XX市沙漠化土地面积10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其中流动沙丘222万亩,半固定沙丘202万亩,固定沙丘71万亩,戈壁503 万亩,风蚀残丘53万亩,潜在沙丘31万亩。XX市60个乡镇中有43个乡镇、5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XX市上下按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以构建生态经济大市为统领,把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南保青龙涵水源,中护湿地建绿洲,北锁黄龙固风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开发成果丰硕。 一、成果及特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稳步发展沙产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把发展沙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80年代以来,市上领导先后带领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分赴内蒙、宁夏和武威等周边地区,学习借鉴沙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广开视野,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XX区石岗墩、民乐六坝、山丹清泉和东乐、临泽新华和板桥、高台骆驼城、肃南许三湾为代表的14个沙产业开发典型。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XX区石岗墩滩,目前有年金龙、甘霖、飞龙等10多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集高效节水示范、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XX县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部村民都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辖13个村80个合作社3561户,12432人,可用耕地面积5.8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5元。特色产业有玉米制种、油料、苹果、葡萄、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XX县明花乡许三湾,上世纪80年代末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后,肃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明花区许三湾荒漠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90年正式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20多年来,来自肃XX县南部干旱山区
的大河、马蹄和明花等地的移民,在国家地方惠农政策扶持下,进行固沙造林,治理荒漠,打井造田,重建家园的活动。经过20多年各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努力奋斗,如今盛夏的许三湾,是一排排俊秀挺拔的白杨,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一幢幢鳞次栉比的砖瓦房。这整齐的林带、道路、农田和砖瓦房,是在曾经风沙肆虐,百里无人烟的茫茫沙海上拔沙而起的,堪称沙漠治理的典范。
(二)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稳步推进沙漠日光温室。XX市上下把发展沙荒地日光温室作为节约耕地、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狠抓科技推广、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加快推进沙漠日光温室建设步伐。截至**年,XX市日光温室达到6.22万个座、面积6.72万亩。其中建在荒漠沙丘中的钢架大棚达到 1.6万亩,占XX市日光温室面积的24%。 XX县发动个体私营业主兴建,鼓励专业合作社入股连建,动员农户自主打建的方法,大力发展荒漠区日光温室,已建成了板桥镇红桥设施葡萄标准园、兴科荒漠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代表的荒漠区日光温室示范点1万多亩,棚内种植反季节红提葡萄及茄子、辣椒、西红柿,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使其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型特色支柱产业。XX县确立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帮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北部沙滩建设万亩能人创业科技示范区,重点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红提葡萄、高效精细蔬菜和规模养殖,并利用荒漠、山坡地建设半坑式温棚发展食用菌,亩均收益在1万元左右,形成了企业和能人带动,干部群众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