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生用书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1~2题。
人均GDP 与全国平 均值之比 全国 青海 河南 黑龙江 浙江 1.00 0.86 0.82 0.93 1.65 52.57 47. 44 42.43 56.90 63.20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1.00 0.14 7.74 1.00 0.83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1.00 0.95 1.07 0.29 2.56 1.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解析:1.C 2.D [第1题,人均GDP最高的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83,远小于河南的7.74,排除A项。城市化水平低的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1.07,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项;河南的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最高,排除D项。第2题,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不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说明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2.56,说明人均耕地少,不适合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0.29,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
(2020·四川绵阳高三诊断)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
第1页 共12页
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的八卦形态。图1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2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3~5题。
3.与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C.水运便利
B.水灾多发 D.耕地充足
4.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5.近20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 ) A.年降水量减少 C.防灾意识增强
B.台风登陆减少 D.堤防趋于完备
解析:3.B 4.C 5.D [第3题,由图甲可知,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第4题,由图2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C对。该地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设置“八卦村”排水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排水而不是蓄水,村落在小盆地内,中心也是容易积水,A、D错;道路如果全部都是与排水系统并行,那么道路从中间向四周交通方便但是环形交通不便,B错。第5题,“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选择河流堤坝防御趋于完善更加合适,D选项正确;A、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古代设置八卦村就是因为有较强的防灾意识,C错。]
(2020·山东济宁高三一模)巴丹湖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边缘,湖泊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两部分(图),两湖水体性质受盛行西北风的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据此完成6~8题。
第2页 共12页
6.下图示意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据此推断I、Ⅱ、Ⅲ阶段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
A.西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B.西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C.东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D.东北风 西北风 西南风
7.巴丹湖冬、春季节水位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地下水补给量大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 C.湖水蒸发量小 D.大气降水量大
8.东湖比西湖水位高、盐度低的原因是( )
①湖盆底部西高东低,东湖接受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西湖 ②受季风影响,东湖降水量大于西湖 ③受沙山阻挡,东湖风力较西湖弱,蒸发量较小 ④西湖沿岸人类活动频繁,用水量大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6.D 7.C 8.D [第6题,根据新月形沙丘的迎风面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的规律可知阶段Ⅰ为东北风,阶段Ⅱ为西北风,阶段Ⅲ为西南风。第7题,地下水对湖泊或河流的补给相对稳定,因此A选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巴丹湖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B、D选项错误;该湖冬春季节水位较高,主要是因为该时段气温较低,湖水蒸发量小,湖水水位下降较慢。第8题,结合图示可知东湖湖盆底部海拔低于西湖湖盆底部海拔,再结合地下水流向可知东湖地下水对东湖的补给量应该大于西湖,所以东湖比西湖水位高,①正确;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稀少,②错误;该湖主要受
第3页 共12页
冬季风(偏北风)影响较大,因此受沙山阻挡,东湖风力较西湖弱,蒸发量较小,所以东湖盐度比西湖低,③正确。]
(2020·河北张家口高三模拟)某红壤区坡耕地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下图示意该地采用不同农耕措施下的地表径流量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农耕措施①、②、③依次表示( ) A.顺坡农作、等高草带、等高土埂 B.等高土埂、等高草带、顺坡农作 C.等高土埂、顺坡农作、等高草带 D.等高草带、等高土埂、顺坡农作
10.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作休耕 C.蒸发旺盛
B.农业用水多 D.降水量较少
解析:9.A 10.D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曲线变化起伏最大,6月份降水量大,顺坡农作使植被破坏,雨水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量最大;等高土埂对雨水拦截作用明显,下渗增多,地表径流量最小,③即等高土埂,则②为等高草带。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该月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该月农作没有休耕,农业用水多和蒸发旺盛不是主要原因。]
下图是20世纪不同年代洪泽湖水位—面积—容积关系曲线。读图回答11~12题。
11.20世纪90年代洪泽湖容积为50亿立方米时的湖泊面积约为( ) A.1 500平方千米
B.1 800平方千米
第4页 共12页
C.2 000平方千米 D.2 500平方千米
12.导致图中不同年代水位—面积—容积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养殖 ②泥沙淤泥 ③气候变暖 ④围湖造田 ⑤引水灌溉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⑤
解析:11.B 12.B [第11题,如图所示,根据横轴找出20世纪90年代洪泽湖容积是50亿立方米数值,作垂线与90年代洪泽湖容积曲线相交,得出水位为14米,作水平线与洪泽湖曲线相交,过交点向下作垂线,对应的湖泊面积为1 800平方千米。第12题,导致图中不同年代水位——面积——容积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包括围湖养殖,①对;泥沙淤积,②对;与气候变暖无关,③错;围湖造田,④对;引水灌溉各年代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原因,⑤错。]
(2020·福建四校高三联考)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某时期某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下表反映我国不同雨量带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15题。
年降雨量 (mm) <200 200~400 400~800 ≥800 粮食生产集中度(%) 2020年 2.9 2.8 45.9 48.4 与1990年相比的变化 +0.9 +0.8 +8.9 -10.6 13.1990~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趋势是( ) A.由中温带移向暖温带 B.由半湿润区移向湿润区 C.由半干旱区移向半湿润区 D.由亚热带移向暖温带
14.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C.农业技术进步
15.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 ) A.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B.更有利于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C.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D.增加了台风、洪涝的灾害风险
解析:13.D 14.B 15.A [第13题,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由表中数据
第5页 共12页
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D.交通运输网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