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安锅庄及其艺术特征述略
赵勇
【摘 要】【摘 要】岚安锅庄是康巴藏区诸多锅庄艺术中魅力独树的一支奇葩,它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游离于藏、羌文化之间。研究、分析岚安锅庄的起源、特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9)006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岚安锅庄 ;起源 ;艺术特征
由此可见,岚安悠久的历史沉淀,茶马古道的兴衰更迭,奇特的居住环境和空间,藏羌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生息,对岚安锅庄的形成和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元文化特别是羌藏文化,养成了岚安人跳唱锅庄和民族歌舞的习惯。
二、岚安锅庄的艺术特征
锅庄,民间称 “卓”,即歌舞的意思。它集歌词、乐曲、舞蹈为一身,是群众性的圆圈舞[3]。人数不限,男女不分,有的男女轮歌轮舞,有时又轮歌合舞。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锅庄文化十分发达,真达锅庄、新龙锅庄、木雅锅庄、丹巴锅庄、玛尼锅庄、九步锅庄、疯装锅庄等都各具特色[4]。岚安锅庄古代叫 “萨朗”后来又叫 “卓”、 “锅卓”,是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娱乐歌舞品种。岚安锅庄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游离于藏、羌文化之间,每逢吉祥喜庆、婚丧嫁娶、五谷丰登、乔迁新居等,男女老幼、乡里乡亲都会聚集一堂,跳唱锅庄直至通宵达旦。
受多元文化影响明显,岚安锅庄动作和手势大有古羌人舞蹈之风,而锅庄歌词却基本是藏词,在唱词中,“尼玛”(太阳之意)、“达娃”(月亮之意)、“嘎玛”(星星之意)等词随时出现[1],可见岚安锅庄应该是藏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综合结晶。
岚安锅卓分为两种,其一为边跳边唱的 “就呤”,其二是站着或坐着唱的 “卢呤”,“卢呤”后来成为今天的对唱,有民歌,也有山歌,而 “就呤”就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岚安锅庄[4]。按内容又可分为丰收歌、婚礼歌、免灾歌、喜庆歌、哀歌等。歌词往往用景物、动物等采用比兴手法来传情达意,因而生动、形象、情趣,甚至意犹未尽,妙不可言,歌词或喜或悲,或颂或祷,或赞或勉,声情并茂。岚安锅庄,旋律清新流畅,唱腔明亮高亢,歌词一般以二至四句为一段,拍子多数为四二拍,旋律常见调式为羽调式和商调式。见下面的两个谱例[5]:
从以上两个谱例能较好地看出岚安锅庄歌词的特点及其比兴手法,以及舞蹈步伐和调式概况等。
岚安锅庄,讲究服饰搭配,男子使用青色头布,未婚女子不戴头帕,已婚妇女头帕分两种情况使用,喜事时戴黑色绣花头帕,丧事时戴白色绣花头帕,不得犯忌。岚安锅庄一般长衫用深色毛蓝,坎肩用青色领边并含有刺绣。
岚安锅庄,一般用当地土语演唱,时而稳重深沉,悠扬清丽,时而高起盘旋,豪放粗犷,具有典型的藏羌民族音乐交融结合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岚安锅庄,不再仅限于婚庆、乔迁、迎宾、丧事等内容,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和积淀,岚安锅庄不但承袭了打青稞、牧牛羊等劳动歌舞,同时也增加了颂扬英雄的歌舞和即兴发挥的表现农区生活场景的锅庄。因此,岚
安锅庄除少数以外,多与农区藏族锅庄相似,且锅庄的情绪表现相吻合,结束语下滑。
在舞蹈方面,岚安锅庄动作潇洒稳健,起伏有致,从步伐上看,重在脚下动作的变化,有踏、勾、垫等[3],同一乐句、男领女跟,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弱起强落同舞蹈的起落结合巧妙协调。在表演时,先由领头者起唱领舞,男女老幼跟随其后,列队而进,双脚跳,双手舞,与羌族摆手舞相似,速度由慢到渐快,最后由快速结尾。在队形上,有男女分列跳唱、混合跳唱、情侣跳唱等形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岚安锅庄实则是公元七世纪之前就有的 “藏羌锅庄”的分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是藏羌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是藏羌文明在大渡河流域的珍贵遗产。岚安锅庄因为清代末年,茶马古道绕道化林坪 (今泸定兴隆镇)[6]后,使其成为了相对闭塞的地方,因而岚安锅庄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成为康区珍贵的,了解和研究大渡河流域多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岚安锅庄以及岚安山歌、民歌等古老艺术在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现在挖掘整理了一小部分口手相传的,而更多的已经失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岚安锅庄的传承面临危机和挑战,甚至有濒临失传的可能。2006年10月19日,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纳入州级保护的第一批5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岚安锅庄赫然在列[3],这不得不令人为之振奋!虽然,保护和传承包括岚安锅庄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和曙光。我们相信,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岚安锅庄一定会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得到有效保护、研究和传承!岚安锅庄这支民族艺术大家庭里的珍贵奇葩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