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工作 管口清理 管口预热 管口表面处理
管口再加热与测温 涂刷底漆 收缩带安装与定位
外表面检查及验收 加热收缩带
8.2管道环焊缝补口施工操作要求 8.2.1 准备工作
沟下补口时,所挖工作坑与管线平行、等距,坑壁垂直平整,无松动、塌方等现象。坑壁距管壁两侧及坑底距管底应留出足够空间,以便施工。
沟上补口时,开挖工作面或将焊接好的钢管用细土垫起,但工作面的宽度及深度要根据现场情况和设计要求由施工单位确定。
8.2.2 管口清理
管口清理前记录补口处未防腐的宽度。环向焊缝及其附近的毛刺、焊渣、飞溅物、焊瘤等清理干净。补口处的污物、油和杂物应清理干净。防腐层端部有翘边、生锈、开裂等缺陷,应进行修口处理,一直切除到防腐层与钢管完全粘附处为止。
8.2.3 管口预热
在喷砂除锈前用中频感应加热器对管口进行预热,以清除管口表面的水分,预热温度要高于露点温度至少3℃。加热完毕后,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管口表面上下左右四个点的温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喷砂除锈。
8.2.4 管口表面处理
(1)现场采用喷砂除锈,喷砂枪应与管道轴线基本垂直,并均匀沿管道轴线往复运动。喷砂粒径在2-4mm,喷砂工作压力0.4-0.6Mpa。除锈时,管口表面处理质量应达到GB8923-88《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Sa2.5级,锚纹深度达到50-75μm。
(2)除锈完毕后,用干净纱布将焊口及焊口两侧涂层上的粉尘清除干净。
(3)当遇到不能喷砂除锈的部分,如阀门、管架、搭扣、阳极接头等,经业主和监理同意,用人工除锈,除锈质量达到GB8923-88《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St3级。具体要求如下:
除锈等级及质量要求 质量等级 处理程度 质量要求 Sa2.5 St3 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污垢、氧化皮和油漆涂层非常彻底的喷砂等附着物,任何残留的痕迹应仅是点状或条纹的轻微或抛射除锈 色斑。 非常彻底的手工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污垢,并且没有附着不牢和动力工具除锈 的氧化皮、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 8.2.5 管口再加热与测温
(1)在喷砂除锈合格,涂刷底漆前用中频感应加热器对补口部位再进行加热。预热温度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控制。
(2)加热完毕后,立即用红外线测温仪进行测温,测量管口表面上下左右四个点的温度,当温度在规定范围内时,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8.2.6 涂刷底漆
将配套底漆进行充分搅拌,熟化备用。管口喷砂除锈sa2.5级合格后,涂刷酚醛环氧耐高温涂料3遍,均匀的涂刷在钢管上,要求底漆表面光滑平整,且厚度均匀,达到设计要求的厚度不小于200μm。
8.2.7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 油漆表干后,对焊口进行耐高温聚氨酯泡沫塑料进行发泡成型保温,组合聚醚和异氰酸酯按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倒入事先安装好的补口模具中发泡,保温层厚度为60mm。
施工过程中,注意环境温度当温度,低于10℃时,模具、管道、组合聚醚和异氰酸酯应预热后再进行施工,并时刻注意施工过程中聚氨酯泡沫质量情况,严禁出现泡沫发酥、发脆、压缩成粉末、泡沫发软、熟化时间过长等现象发生,施工过程中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严格控制黑、白料的混合比例及反应时间,并根据现场时间情况适当调整。
8.2.8收缩带安装和定位
(1)在底漆干燥后,迅速将热收缩带画有搭接线一端的内层热熔胶烤软、发粘,并粘贴在焊口的中央部位,用手抚平。沿轴向边缘安放第一根胶条。
(2)再将热收缩带的另一端烤软、发粘,沿钢管周向绕至搭接线,对准粘贴,用手拍打压紧。再沿轴向边缘安放第二根胶条,安放好后,将第二根胶条轻微加热。
(如图一)
图一 开始安装
(3)将固定片里面预热1-2秒钟去除潮气。固定片轴向中线对好热收缩带接缝处的胶条,安放平整,然后掀起固定片的一边,用火加热固定片的内层,并用压辊压实,再用同样的方法安装另一边。
(4)热收缩带与聚乙烯层搭接宽度应不小于100mm;周向搭接宽度应不小于80mm,并采用固定片固定。
8.2.9 加热收缩带
(1)在热收缩带两端衬上木楔后,从中间沿周向均匀加热热收缩带,收缩至一端端部。用同样的办法加热收缩至另一端。
(2)当加热收缩至端部约70-100mm处时,取出木衬。继续加热热收缩带,直至端部收缩紧密。
(3)当热收缩带完全收缩后,再将整个热收缩带加热3-5分钟,使热熔胶充分熔融并从两端溢出,在热收缩带表面尚柔软时,趁热辊压,挤出气泡。
(4)在固定片两端,长度方向各安装一根约150mm长的胶条,使之与热收缩带溢出的胶成为整体。
8.3 定向钻穿越管段的补口施工
进行定向钻穿越管段的环焊缝补口时,除按上述8.2要求完成补口外,还要有管道行进方向的补口搭接处补加牺牲带,并将牺牲带及固定片的端头打成坡口,处理平整、圆滑,以减少穿越阻力和防止防护层破损。
补口带宽度为800mm,牺牲带收缩后宽度为800mm。 8.4 补伤
8.4.1对小于或等于30mm的损伤,采用辐射交联聚乙烯补伤片修补。补伤片的性能应达到对收缩带的规定,补伤片对聚乙烯的剥离强度应不低于50N/cm。
8.4.2修补时,先除去损伤部位的污物,并将该处的聚乙烯层打毛。然后将损伤部位的聚乙烯层修切成圆形,边缘应倒成钝角。在孔内填满与补伤片配套的胶粘剂,然后贴上补伤片,补伤片的大小要保证其边缘距聚乙烯层的孔洞边缘不小于100mm。贴补时,应边加热边用辊子滚压或戴耐热手套用手挤压,排出空气,直至补伤片四周胶粘剂均匀溢出。
8.4.3对大于30mm的损伤,先除去损伤部位的污物,将该处的聚乙烯层打毛,并将损伤处的聚乙烯层修切成圆形,边缘应倒成钝角。在孔洞部位填满与补伤片配套的胶粘剂,再按本标准8.4.2条的要求贴补伤片。最后,在修补处包覆一条热收缩带,包覆宽度应比补伤片的两边至少各大50mm。
8.4.4补伤片的基材与胶层边缘应平直,表面应平整、清洁、基材无气泡、庇点、裂口及分解、变色,胶层厚度均匀。尺寸为:基材厚
度:≥1.6mm,胶层厚度:≥1.0mm,规格:300mm×300mm。
8.4 检查验收 (1)同一牌号的热收缩带及其配套底漆,首批使用及每使用100个补口,应按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检验。
(2)补口补伤处的外观应逐个检查,热收缩带的表面应平整、无皱褶、气泡、焦化现象。热收缩带的周向及固定片四周应有胶粘剂均匀溢出。
(3)每个补口、补伤处均用电火花检漏仪进行漏点检查,检查电压为15KV。若有针孔,应重新补口并检漏,直至合格。 (4)剥离强度试验:用裁刀将防腐层沿环向划开宽度为20-30mm、长10cm以上的长条,用测力计以10mm/min的速率垂直钢管表面匀速拉起聚乙烯层, 要求管体温度25℃±5℃时的剥离强度不小于50N/cm。每100个补口至少抽测一个口,如不合格,应加倍抽测;若加倍抽测全不合格,则该段管线的补口应全部返修。
(5)下沟前对防腐层进行100%的漏点检测,发现漏点要及时修补。
9质量保证措施
9.1成立该项目的质量保证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设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者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项目部设质量控制部,主管工程质量工作。除设王勇、滕代明专职质量检查员外,作业队及施工班组设兼职质量检查员,负责本单位质量控制工作。
9.2质量目标
9.2.1工程交工合格率100%。
9.2.2管道补口、补伤防腐一次合格率99%。 9.2.3竭诚为业主服务,严格接受监理方监督检验,建造精品工程。 9.3各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9.3.1本工程将严格按照GB/T19001-2000:ISO9001:2000标准和本公司质量体系文件要求,遵循质量第一、信誉为本的方针,依据公司制定的质量体系标准管理运行,依据相关标准及验收规范进行检查验收。
9.3.2施工中应抓重点保全面,针对关键环节和部位,优选素质好,技术过硬的人员上岗,同时应抓好施工过程中的典型,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召开分析会和现场会,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整改,并做到奖罚分明。 9.3.3严格执行“三工序”、“三检制”,工序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不放过任何一道环节,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按规范标准施工
每道工序必须由甲方或监理认可后,才准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9.3.4严把材料关,项目部组织人员对进场材料进行100%检验,做好记录,对无材质单、合格证、说明书的材料严禁流入施工现场。 9.3.5严把除锈关,施工单位质检员应及时检查除锈情况,检查面为100%,专职质检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抽检,质量达不到标准的严禁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9.3.6为保证底漆涂敷质量,涂料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和涂刷,确保漆膜厚度。
9.3.7施工前认真组织技术、质量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施工有章可依,按章施工。
9.3.8各道工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不放过任何一道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按照程序控制。认真执行工序交接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有权拒绝施工,关键工序和部位(如隐蔽工程等)需请甲方或监理检查验收方可继续施工。
9.3.9隐蔽工程必须经自检合格后,报甲方及监理检查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10降低成本措施
该工程建设规模大、施工人员较多,为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资金,提高工程整体效益,要正确处理工期、质量、成本三者关系,从节约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方面入手,制定强有力的节约措施,来加强成本控制达到工程成本降低率2%以上,实现成本管理新水平。其措施如下:
10.1 材料费节约
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费用的大部分,因此,加强此项管理是降低成本关键的一项,关系到整体效益目标实现的成败。
a、材料节约指针要按各单位工程量分解到各个施工队,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目标控制,定期检查督促。
b、对甲方的材料,要把住检验关,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用,杜绝重复购置。
c、严格工程限额领料管理及时做好核销分析,杜绝非生产用料和计划外料进入工程项目。
10.2 人工费节约 a、优化劳动组织,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杜绝生产停工损失,控制并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b、严格执行劳动定额管理,扩大覆盖面,提高定额完成率。 c、充分发挥职工一专多能,减少非生产用工,加强劳动纪律,提高出勤率与工时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