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原始) “高-低-高”(传统) “高-低-高” “低-低-低”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线) 概念 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意义 实现的措施 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等)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 出生率 高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高 低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主要因素 ⑴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环境、资源条件。 ⑵经济因素(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落后→发达)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 .
. .
⑶政治因素:政策(组织性)、战争 ⑷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影响变大)、家庭教育、信仰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 一、城市形态(补充) 1. 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
经济、文化中心
2. 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
对发达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 (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新区 条带状 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 、、、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 城市举例 、、华盛顿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功形态特征 能区 商点状、条状 业区 工集聚成片 业区 住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宅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区 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区位选择 原因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下游,下风向 高级住 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宅区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 城、工业区附近,与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宅区 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度低 三、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典型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特点 由5个同心圆组成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 . .
. .
★2.影响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①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四、中心地理论 等级划分标准及类型 城市服务围 ★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 一、城市化 概念 ★标志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按人口规模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 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运输因素 第二、三节城市化
动 农村推力 力 城市拉力 意义(P36)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2.逆城市化 时间 原因 表现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发生空间 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特点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① 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
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② 发展中国家:虚假城市化(南美)、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 国家 发达 国家 特点 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产生差异的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