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中国古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与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

——环境简史结课论文

09级城市规划甲班 刘希宇 3009206118

指导老师:张威

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与中国传统寺庙窗饰的哲学对比

摘要:中世纪的玫瑰窗为哥特式教堂内部空间氛围的营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宗教的宣传和传播。本文将着重分析玫瑰窗因对人们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承载的宗教意义,并拿之与中国古寺庙的窗饰做对比,意在分析中西营造环境、烘托氛围所基于的哲学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中世纪玫瑰窗 宗教传达 中国古寺庙 哲学对比

Abstract:Rose windows in the Medieval perio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reating religious atmosphere, thus prompting the spread of the Christ. This paper will pay most attention on how rose windows help this spread by visual stimulus and then make contrasts with the windows of ancient Chinese temple in the philosophy of creat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Medieval rose windows, religious spread, ancient Chinese temple,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

玫瑰窗赋予光线以色彩,使哥特教堂的内部充满了神幻,它的存在传递了光,并使之升华仿若天光,在冰冷黑暗的中世纪,绽放出艺术的华彩,在神权之上的中世纪,极大的促进了宗教的宣传和传播。

一. 玫瑰窗的起源

玫瑰窗的起源可以在古罗马的圆形洞眼中找到,这些大的圆形开口使光线和空气进入建筑体内,其中最经典的案例便是帕萨农神庙的圆屋顶(如图)。在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建筑当中,运用圆形侧窗的建筑屡见不鲜,如威尼斯的Torcello教堂(如图)。文艺复兴时期,圆形窗口进一步发展,有了车轮放射状的图案演化,如西班牙的 ávila教堂(如图)。

帕萨农神庙 Torcello教堂 ávila教堂

随着中世纪建筑结构的进步和宗教传播的需求,圆形侧窗继续演化着。肋架券、飞券和尖券的使用为圆形窗口面积的扩大提供了可能,使其引入充足的自然光源,与罗马式教堂内部的模糊昏暗大有不同。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工艺精细而复杂,炫彩斑斓的玫瑰窗应运而生。

又因其与茂盛瑰丽的玫瑰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玫瑰”其名由此而来。它的一般形式为圆形窗口,并通过窗格的分割由不同形状的单色玻璃组成(如图),色彩缤纷。这是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一幅幅的图画。玫瑰窗的图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具体讲述宗教故事和神的历史,另一种则较为抽象的运用形状模式表达宗教象征。

窗格网络及单色玻璃镶嵌 窗格分割大样

二. 玫瑰窗的宗教意义

中世纪的社会,动荡不安。哥特式教堂作为城市兴 旺安定的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市民感情的寄 托,是城市生机的精神反映。同时,教会全力的至高 无上,天主教信仰的虔诚气氛都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

宗教狂热的景象 得淋漓尽致。

这个时期,材质、数字、颜色、姿势、人物、动物或者是植物,都似乎超越表象的被赋予了某种象征含义,宗教氛围浓郁,神性完整的反映在人性与自然之中,无处不在。哥特时期的玫瑰窗通过自身材质和外界光线构成的哲学,为显而易见的事物和暗含其中的意象搭建了平台,构成了明与暗、可视与不可视之间的对话。外部的光亮模糊了窗,而内部的昏暗反而使光大放异彩。这种建筑外的低调肃穆(如图)和室内瞻仰的瑰丽魔幻(如图),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宗教信仰对立的一致性。内外空间的对立和连续,在人们的视觉感官中,对比烘

托出了天国的奇幻,把宗教诠释得更加肃穆而神秘,羽化而登仙,更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激起轩然大波,达到了激发人们进入教堂后的对宗教狂热的目的。

Strasbourg教堂外部效果 Strasbourg 教堂内部效果

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也有说法认为,玫瑰象征着圣母的纯洁或耶稣;圣经中玫瑰也代表古代的血液与女性崇拜),玫瑰窗作为哥特教堂的象征,通常布置于圣坛后面的墙面上(如图)。圣者登上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依靠光线的穿透,

玫瑰窗的玻璃变得清晰而神幻,照亮教堂的上部、殿堂、回廊、耳堂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并在礼堂金银器皿光亮便面上造成反光。当人们走进教堂,以其光色的奇妙而震慑人心,这种视觉上美轮美奂的愉悦使教众感到来自天国的神力,不禁产生对天国及神明的崇拜感,诱发他们得到救赎、走向天国的美好愿望。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

圣坛后的墙面

的华彩,成为与图案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就这样,玫瑰窗也因此罩上了一层

神圣的外衣。可以想象,当耶稣宣布说:“我就是世界的光”时,那些色彩斑驳的窗户上舞动的光,便成了上帝神权至上极好的烘托和升华。可见,在整个哥特式教堂体系中,玫瑰窗在宣传宗教方面不可或缺的功效,它促进人们向往天国的同时,心甘情愿地听从神的指令。 玫瑰窗的主要题材是圣经故事(如图)。在这些色彩斑斓的镶嵌玻璃窗上,艺术家们运用最光鲜的色彩向教堂内的芸芸众生讲述圣经中从创世记到末日审判的救赎故事。在那个文学还没有被广泛传播的时期,这种传播方式向有信仰的人们直观展示了他们听说的故事。教徒们可以通

圣经故事 过窗户上的那一幕幕画面:以撒的献祭,摩西横渡红海,耶稣诞生,最后的晚餐以及圣安东尼勇斗群魔等,感同身受的体会耶稣的救赎,深深地沉浸在对宗教的沉思冥想之中。也向没有信仰的人们灌输了天主神圣力量的伟大,让他们从视觉的感官中体会教会传诵的圣经故事,感受灵魂的救赎,渴望通往天国,无以自拔(如图)。

三. 与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

3.1“天国和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与“天人合一”

强烈的宗教感染力

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互相转化。窗户内外观相同,形成一种一虚一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含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张世英说:“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世界。人与世界的交融不同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之处在于,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得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二为一的关系。” 3.2 “宗教狂热”与“宁静的思考”

玫瑰窗意在鼓动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窗则朴素淡雅,重在使人内心宁静以致远,通常为抽象的图式。 哥特时期的玫瑰窗,上面大都具体展示了宗教故事的场景

“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它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中国寺庙建筑这种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是在把空间意识转换为时间进程,当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楼阁的不断进程之时,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西方教堂建筑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了时间绵延流动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萧默指出,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宗教长夜,君主制屈居于神权之下,始终不能茁壮成长,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君王施权于泥土,教士施权于灵魂,灵魂的价值超过泥土有多大,教士的价值即超过君王有多大。”

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中国古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

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与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环境简史结课论文09级城市规划甲班刘希宇3009206118指导老师:张威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与中国传统寺庙窗饰的哲学对比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ulel14xa10vngk59el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