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作文: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对材料的揣摩,了解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 ②通过对文中有关延伸性思考题的研讨,初步掌握方法的运用; ③通过课堂迁移训练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立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
议论文的写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更因训练方法不当,费时费力,结果是广种薄收,劳而无功。本课能力训练点围绕“多角度立意”“如何选择最佳立意角度”进行问题探讨和写作训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怎样围绕题目多角度立意和怎样从多个角度中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在多思善想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例题的剖析,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多向思维,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
重点与难点:
1、从多个角度中选取最佳角度和围绕题目作多角度分析思考。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考纲在议论文立意上的要求是:立意深刻。若要选择深刻的立意,必须学会多角度分析材料。 明末清初王夫之说:“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乌合:像乌鸦一样暂时聚合,常以“乌合之众”形容一群没有组织的人。这几句大意是:文章的主题就像统帅;没有统帅的兵,叫做乌合之众。唐代的杜牧认为:“凡文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王夫之是从反面论述这个道理。确实,文章如无主题,全文就失去了贯通的主线,只能由一些杂乱无章的文辞拼
1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凑成文,构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杂乱堆砌的文辞,就像乌合之兵一样。因此,我们在动笔行文之前,一定要先立意,先把主题确定下来,然后围绕着主题做文章。
于漪老师也说:“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可见意在文先的重要性。同样,我们写一篇议论文,一定要先立意,选取好的立论的角度,学习并掌握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能力。
一、审题立意的一般步骤?
审题立意的一般步骤是:感知材料,分析材料,确定立意。 二、如何多角度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就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要发现事物的丰富性就要多角度观察,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培养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
一句话,针对材料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三、阅读“道士种树”故事,探讨立论角度问题:如何做到多角度分析材料?
历史学家钱穆在一道观中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地问:“挖掉之后要补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我们应该怎样审题立意呢? A、按照人物来进行分析。
道士:“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道士种树的标准是什么?——我看到还是看不到。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为了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立意是:反对唯己主义,批判自私自利思想。 开山祖师: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为什么要种松柏呢?松柏虽然长得很慢,可是它是坚贞的象征。它长得慢,但是活得长,可以造福后人,荫庇后人——为后代子孙着想。
历史学家钱穆:通过对比,他大发感慨。文章没有写他发完感慨后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大致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老道士改变自己的做法,二是老道士虽未改变,但是内心有所触动。因为
2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题目中是“感叹”二字,也就是说出来了,而不是写在了自己的日记中——要有自己的声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
B、通过中心事件进行分析。
本段文字的中心事件是种树。通过道士种树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老道士考虑的是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目标。也可以说他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
而开山祖师的选择则可以立意为:眼光决定境界。 C、通过关键词确定立意。
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很明显,曾子的话是本文的关键句。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原文是这样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人,要有坚忍的品质;胸怀理想才不怕路途遥远。
近期联考卷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撇开——丢的开,放得下,舍得了)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捺住——约束,收敛,控制自我) D、按照逻辑关系来进行分析。
老道士和开山祖师的选择为什么不同?因为一个想到眼前,一个想到未来,所以,一个种夹竹桃,一个种松柏。也正因如此,一个成为开山祖师,一个到老还是一个道士——心态不同,眼光不同,世界便不同。
F、本材料流露出来的主流思想很明显,就是褒扬开山祖师,批驳老道士的短视和自私。我们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一定要这样吗?一定要按照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吗?人一定要胸怀大志任重道远地生活吗?人的肩膀上一定要背负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吗?多想些生活的美好,多创造一些生活的美好可以吗?……
只要让感悟和理解从文中来,我们认为就不算是跑题,立意就合乎要求。但是,如远离材料,无中生有那就是跑题了。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拔高了;创新——远了;目标——思考得太多了,想多了;做人——大了;享受生命过程中的风景——偏了……
思考一下: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讨论后总结如下:
1、按照人物来进行分析。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2、通过中心事件进行分析。将材料分解,抓住中心事件去审视;
3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3、通过剖析关键句,提炼关键词确定立意;
4、按照逻辑关系来进行分析。通过对事件的结果进行追问,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确定立意。
5、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思考材料的主题意义。 四、确立论点具体方法(材料探讨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文章论点。
前不久,某市进入创文迎接国检的冲刺阶段,该市新闻综合频道报道一则暖闻:车主斑马线礼让,老人脱帽鞠躬致谢。在持续发酵的重庆公交落江,高铁公交霸座等背景下,这暖心的一幕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该市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日前这位斑马线上的司机和这名行重礼的老人都已经找到,司机是个90后女孩,老人是一个88岁高龄的退休干部。俩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司机向老人鞠躬回敬,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礼遇,对己可修养品德,对人可增加温暖,对社会可有利秩序。面对礼遇的诸多功用,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假如你准备在以“礼遇”为主题的校级演讲比赛活动中发言,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这一暖闻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不脱离以上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此材料乍看可围绕关键词“礼遇”进行立意。如果抓住了“礼遇”这个话题,但没有围绕“车主斑马线礼让,老人脱帽鞠躬致谢”这个中心事件就事论事,而是把“礼遇”、“素养(修养)”、“温情(温暖)”、“和谐(秩序)”作为话题作文来写,是不符合任务驱动型的就事论事的要求的,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本材料在分析中要围绕“车主斑马线礼让,老人脱帽鞠躬致谢”这个中心事件就事论事。 本次作文立意的方向:90后姑娘在斑马线上的礼让,88岁老人的脱帽鞠躬,为什么会留给公众如此深的触动和敬佩?正来自于彼此的素养,是他们高尚的情操所在。90后司机静静地礼让老人,留下姹紫嫣红的风景;老人的鞠躬致谢又扮靓了一座城。
只要心怀善德,礼遇他人,迎来必然是和煦的春暖花开。文章可以从礼遇功能中的“素养(修养)”、“温情(温暖)”、“和谐(秩序)”三者的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综合其中的两到三个角度立意。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
4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一是素养(修养)的角度: (1)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2)敬人者,人恒敬之 (3)微笑致敬,以心换心 (4)礼让先行
(5)礼遇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6)不恶小人,礼待君子 二是温情(温暖)的角度: (1)礼遇是光明的天使 (2)胸中有礼,可纳万物 (3)让温情搭载心上的桥梁 (4)礼遇若在,温情不死 (5)让冷漠死在礼遇的温情之下 (6)以利相待,让温情浸润人间 三是和谐(秩序)的角度: (1)有礼行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2)礼遇是文明和谐的标杆 (3)和谐社会需要礼遇 (4)忘掉礼遇等于历史的倒退 四是综合的角度:
(1)礼遇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2)让礼遇之风劲吹 (3)礼遇,是互相成全的尊重 (4)让素养和温情催开文明和谐之花 (5)让素养与秩序为你保驾护航 (6)让素养之花常开,让温情之树长青
立论方法:从提炼中心材料入手,中心事件分析法。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文章论点。
材料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