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学资料-中学版-自己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量。,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④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⑤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⑥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体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的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随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18.(填空)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为提高道德意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19.(填空)德育工作总的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0.(填空)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21.(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22.(简答/填空)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23.(简答/论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24.(论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①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②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主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主意抓反复。 25.(选择/填空)德育原则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6.(简答)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②疏导原则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27.(识记)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28.(识记)疏导原则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9.(简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各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0.(识记)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31.(识记)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32.(选择)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33.(选择)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34.(填空)德育的途径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35.(选择/填空07)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36.(填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37.(识记/填空)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

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38.(填空)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①明确目的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锻炼法要主意: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39.(选择/填空06)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法要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0.(选择/填空)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使其品的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41.(选择/填空)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42.(论述)认知模式

①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②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③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43.(论述)认知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道德发展论 道德判断形式反应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个体道德的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②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赞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的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44.(简答)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①了解学生在当前道德的判断发展水平②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③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④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⑤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45.(简答)简述道德两难问题及其意义?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意义:①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③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④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6.(简答)简述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要求?

①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尤其对学生而言,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 ②设计的情境必须包括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个道德规范。 ③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47.(填空)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可分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教师的提问也可分为“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48.(论述)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皮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该理论的特征:①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 ②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③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④大力倡

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49.(论述)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50.(简答)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①设身处地 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②证明规则 目的在于给学生机会,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认识 ③付诸行动 其宗旨在于:如果是你,“会怎样做?”的问题。 51.(简答)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 ②麦克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52.(论述)社会模仿模式

①社会模仿模式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②在德育上,由环境消极被动决定的传统观,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的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③该模式既不赞成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认为阶段论过分夸大认知结构的内在发展,而低估了学习的作用和人的学习能力,也不赞成人本主义提出自知自明、自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观点,认为低估了环境影响和学习。④主张替代性学习概念,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 53.(简答)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①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②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③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④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⑤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54.(简答)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 ②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 ③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填空)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填空/选择)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依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3.(填空/选择)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

4.(填空)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5.(填空)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6.(简答)班级管理的功能/作用/意义?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7.(填空)班级管理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8.(填空)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的规章制度的组成,三部分: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制度 ②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 ③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9.(选择/填空)平行管理

★班级的平行管理是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 ★马卡连柯 “平行影响” 10.(识记)民主管理

★班级的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①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②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11.(简答)简述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①班级目标管理失职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②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核心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③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12.(简答)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13.(简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4.(填空)★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15.(简答)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6.(简答/填空)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7.(简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分为三种: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方法?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18.(选择)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培养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量

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23.(简答)如何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表现。

力量?

19.(选择/填空)班主任

①充分发挥本班级任课教师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②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③争取和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

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20.(简答0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③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1.(填空)★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领导影响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22.(简答)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

教育学资料-中学版-自己整理

量。,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④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⑤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⑥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体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的发展的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ueun0a30l5gf8x599ez10e609m8f001bc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