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拓展应用
---“三环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探究
惠州市实验中学 教师发展中心
一、 “三环节”问题导学的理论基础
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以对话法为主要特征的“讽刺——定义——助产”,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有效教学模式奠基的,无疑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前苏联,凯洛夫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及复习旧课——揭示新课题及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发表了著名的《教育学》,对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把传统教学论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我国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在解放后也长期推行了凯洛夫的《教育学》,至今,我国教育系统基本上仍沿用传统教学。
后来,人们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这“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有效教学产生了质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二,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
问题定向教学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定向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问题的呈现与陈述;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根据已有知识针对问题展开陈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与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索与搜寻;学生列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可能提出的建议,尝试解答并检验;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问题定向教学实质是促进学生认识的螺旋性发展。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
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1
二、“三环节”问题导学的基本内容
“三环节”问题导学模式,分为“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拓展应用三个环节,三个层次。它们分为三个环节三个层次。
(一)问题导学
教师教学行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编写导学案,组织学生预习, 整理学生问题,落实三维目标,根据各班具体特点撰写教学方案。
学生学习行为:形成学习兴趣,预习自主、阅读、质疑,提交质疑问题,解决简单问题,落实基础知识。
问题呈现形式:在老师的组织下多元质疑发现问题,目标性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在学科自习课中和课外进行预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达到各有所获的目的。教师给予学生清晰的目标,给予学困生以最大的关心,抓住时机转化学困生。
(二)合作探究
教师教学行为:检查预习,组织互动,引导追问,知识总结,情感深化。
学生学习行为:落实双基,整体把握,自主、合作、探究,通过交流应用所学解决提出的问题,总结所得,抒发所感。
问题呈现形式:知识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发散性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导激情,导活动,导思维,导训练,导延伸,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以活动为载体,激活师生互动,激发生生互动,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学生“为何学”“如何学”“学何用”这三个问题。
(三)拓展应用
教师教学行为: 课堂延伸,探究指导,作业布置。
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快速高效、独立完成随堂训练题。习题牵引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归纳方法,拓展延伸。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课外探究。
问题呈现形式:探究性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反思升华拓展问题。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增强理解,通过复习归纳形成知识网络,按照心理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进行记忆,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去联系课外的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
2
“三环节”问题导学教学结构图 教学过程与步骤 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 问题呈现形式 教与学要点 创设情境,激发形成学习兴趣 在老师的组织兴趣。编写导学案, 激发学习情趣 预习自主、阅下多元质疑发现第一阶段 组织学生预习 读、质疑 问题 组织学生自学 整理学生问题 提交质疑问题 问题导学 了解学情,增删落实三维目标 解决简单问题 目标性问题 重述学生问题,落实教学目标 撰写教学方案 落实基础知识 检查预习 落实双基,整体把握 知识性问题 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二阶段 自主、合作、探究,组织互动 通过交流应用所落实过程 合作探究 引导追问 学解决提出的问探究性问题 与方法目标 题 知识总结 总结所得 落实情感态度 发散性问题 情感深化 抒发所感 价值观目标 第三阶段 课堂延伸 对课堂生成的问 触发灵感, 探究指导 题课外探究 探究性问题 拓展应用 培养能力 作业布置 指导学法,培养学习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突出老师的以问题为主线组织特 征 能力、创新精神和实组织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 践能力 备 注 教学过程与步骤可结合具体课型灵活安排,追求变化,不应生硬套用,千篇一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