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力势能
教学目标
1. 知道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 理解重力势能是相对的,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 3. 理解重力做功与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无关,只与物体初末状态有关。 4. 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关系。 5. 知道弹性势能的特点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的特点、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展示雪景的图片和雪崩的视频。
教师活动:根据雪景的图片和雪崩的视频引入重力势能的话题。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有关雪景的美丽图画。 但现实中,白雪带给人们的并不总是诗情画意的浪漫,还有可能是雪崩。发生雪崩时,高山上的积雪会瞬时获得速度,并且还经常夹杂着碎石向山下冲去,以排山倒海之势将山下的区域掩埋。
那么问题来了,发生雪崩时,原来静止的积雪是怎样获得速度的?经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要用重力势能来解释。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应怎样定量地描述雪崩中的一块碎石的重力势能?
1 / 5
讲授新课
一、重力做的功
教师活动:播放滑雪的视频。
教师口述:我们通过对滑雪模型的建构来研究
将滑雪者视为质量为m的物体(质点),物体从A点滑向C点,位移为l,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A点的高度为h1,C点的高度为h2。根据功的定义,物体从A点到C点过程中,重力做功为
W= mglcosθ =mg(h2-h1) =mgh2-mgh1
(1)
上式的结果正好等于物体从A点竖直下落到B点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这表明,从A点到B点和从A点到C点,虽然路径不同,但重力做的功是相同的。
教师设问:如果滑雪者以图中的曲线路径下滑,重力所做的功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微元法将曲线路径细分,每一段小到可看成一条直线,然后再计算每一小段路径中重力所做的功,最后将这些小段相加。
教师活动:讲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由重力做功的特点可知,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为
WG= Ep1-Ep2=-ΔEp
(2)
式中,Ep1= mgh1,表示物体在初位置时的重力势能;Ep2= mgh2,表示物体在末位置时的重力势能。
教师设问:物体从高处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做功的正负是怎样的,重力势能又是怎样变化的,是增大还是减小?物体被抬高的过程中,重力做功的正负是怎样,重力势能又是怎样变化的,是增大还是减小?
2 / 5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老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二、重力势能
教师活动: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物理学中,把物体因为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教师设问: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哪些,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回顾一下。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教师口述: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就越大,速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但这些描述只是定性的描述,怎样才能描述物体的重力势能呢?
教师活动:讲解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从公式(1)中,可以看到出物体所处的高度越大,其做功的“潜力”或“势力”越大;其质量越大,其做功的“潜力”或“势力”越大。在物理学中,物体的重力势能EP表示为
EP=mgh
重力势能是标量。它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符号为J。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师活动:讲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对同一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由物体所处的高度决定。物体所处的高度总是相对一定的水平面而言,相对于不同的水平面,物体所处的高度是不同的。
师生活动:教师以教室内的实物为例,选择不同的楼层为0势能参考面,让学生说出相应的重力势能。
四、弹性势能
教师活动:播放有关蹦床运动的视频。 教师活动:讲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物理学中,把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教师活动:结合具体的运动过程,分析弹性床和运动员组成的系统的弹性势能、动能、重力势能的转化。
教师设问:请从力与运动的角度弹性床的形变和运动员的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撑竿跳高的图片,让学生分别从力与运动、功与能的角度分析撑竿的形变和运动员的运动。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