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保证。《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说明「诚」对于「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一诺千金
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邦,所以当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似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请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会邱生,但是他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像是没发生什么事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
S. . . . . ..
.. . .. . .
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而将他当作上宾来招待。
为何社会愈文明,失信的现象却愈严重呢?当你实践诚信之道时,会否感到无从入手?不用担心,我们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出发,不论在学业、人际交往,以至将来在工作、营商、政治等方面,教你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并以中国历史小故事,说明个道理。诚信之道,由你做起!
名人论诚信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信实,因为诚信之言是质朴无华的。 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安:「人先信而后求能。」(《子·说林训》)
·应当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诸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师表》)
S. . . . . ..
.. . .. . .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中说·周公》)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程颐:「诚则信矣,信则诚矣。」(《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朱熹:「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诚信就是真实而无虚假。
端:「一诚足以消万伪。」(《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何为诚信 什么是「诚」?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什么是「信」?
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