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思考
作者:刘昕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第6期
在讨论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这一话题时,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核心概念:一是何谓“教育公平”,二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符合教育本质认同的“教育质量”。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才能谈教育质量的提升。那么,教育质量“高”的标准是什么呢?这要从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正确认识谈起。对此,怀特海有过这样的表达: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自我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人格的健全、道德的高度和智力的发展,而基础教育的使命是要在学生进入教育视域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得到关于如何自我发展的帮助和指导。那么,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如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达到最高的“质量”,从而提高群体“质量”呢?在此,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教师形象的集体转型:伦理型教师
“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保障。就一所学校而言,尽管硬件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是均衡的,但有时却存在着师资的不均衡。这些年来,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全力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但依然不可能使同一学科领域的所有教师在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方面达到同样优秀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年级学科间、班级学科间存在着不公平,但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教师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专业素养的核心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和教学能力,更要有一颗温暖的心,故教育呼唤伦理型教师。伦理型教师在本质上认同的是“反知识本体”的教育观点,他们追求的是实现师生在教育教学交往中的生命发展,使自己和学生成为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自我,即可持续发展的自我。这是教师摒弃了物质至上主义,追求高尚的、有价值的职业人生,同时帮助学生拥有创造幸福人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当教师从知识型转向道德伦理型后,他们就会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上快速达到同样的高度。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提升教师职业价值认同的日常活动。例如,学校取消了原来墨守成规的“周三政治学习”,以“学校微讲堂:我的教育故事说给你听”代替;取消了各项基于学科成绩的竞赛,以“最美老师”“寻找老师妈妈”等大型系列“师爱”活动代替。通过这些形式的改变和学校活动内容的调整,让教师日益感受到学校教育需要的是基于职业道德的伦理型教师而非学科专家,教师之间不再热衷于“学分竞争”,转而追求道德情感的高尚。当所有的学科教师都把“爱的教育”倾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师生对幸福感的获得都会变得丰富而饱满,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教育理念的原点回归:关心的教育
内尔·诺丁斯在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时,举过一个例子。一位英文教授在谈及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他自己大学时代学习态度的差异时,感慨万千。这位教授说,当时自己总认为教师让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价值的,他从来不去怀疑教师的权威性;他心怀感激,对他的教授们深信不疑,而且相信他们所教的任何事情,相信这些事情绝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内尔,诺丁斯的判断是这位教授对其教师的信任很可能始于他上大学之前,即在乡村社区时已培养了这种信任的师生关系。也许那些乡村学校的教师们在学术上并没有多么高深的造诣,但是他们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去做有意义的事,从而使学生相信追随教师会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这个故事说明,教育要回归“原点”——用“爱”去关心每一个学生。
事实证明,学生会听从自己喜欢和信任的教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着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与态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真切关怀,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外部
影响和课程知识。教师出自职业本能地对学生、对学科产生的关心,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亲切,因为教师会时刻关注学生在接受方式上的舒适程度以及自我成长的幸福感受。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启动了小学学科游戏课的建设,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八个学科的游戏课。游戏课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家教材的游戏化教学,二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各学科游戏教材教学。游戏课的构建正是基于对学生深切关心的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普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游戏课堂上真实地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愉悦。这样的教学方式从内而外散发出的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为每一个学生最大程度地消解了过重的知识负担带来的压迫,使学生在符合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下得以愉快地成长,满足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当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时候,那么整体的教育质量自然会提升。
三、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无比较的评价体系
必须承认,有些甚至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强调学术成就的教育里不会取得成功,关心教育绝不会把发展优异学术成绩(培养高分数的精英)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构建现行学校评价体系,正视学生的成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为其将来的职业规划指引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看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切勿以“比较”的方式去评价学生,因为当把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较时,伤害便产生了。例如,当把表现不太好的学生甲和聪明漂亮的学生乙进行比较时,极有可能毁灭了甲,这种破坏式的评价模式会让甲和“甲们”在今后成长过程中,总是在心理上和身体上进行不自觉的度量和比较,这种有意或者无意的比较会导致他们产生敌对、焦虑、恐惧和嫉妒等消极情绪。学校能否在教育教学中抛开过多的比较、度量(打破统一模式的考试方式),按照不同的学生个体去审视他们,不去做基于相对的价值判断?对此,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游戏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游戏课堂晋级制为授课模式,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在游戏课堂的晋级情况,给予他们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等级认定和发展期待。
教育的责任是培养新一代的人类,而这需要全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那么教育的伟大、深刻和美好,才能在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上完美地体现出来。学校要彻底转变比较式评价是很难的,但并不是无法做到,在没有了比较的评价时,学校的整体氛围会变得和谐,教育会充满欣欣向荣的景象。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作者简介:刘昕,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校长,E - mail:jsliuxinyu@163.com(江苏南通,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