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工学结合”条件下,企业主导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度居全球首位,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专业度高、综合能力强、对外贸易经验丰富的人才备受青睐。虽然外贸企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两旺,却出现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不高的错位现象。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到岗后,所学知识陈旧过时,对行业内新生事物知之甚少,操作技能僵化,应变能力弱,适应能力差。这种现象说明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改革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单靠校内的有限资源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开始与企业联合培养,但合作仍然停留在学校主导,企业浅层次参与的格局,合作方式陈旧,领域局限,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校方和企业没有共同的利益点导致企业参与热情不高。面对这种现状,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特别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根据两个文件的精神,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将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政策上的扶持给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机遇。使寻找校方和企业的共同利益点成为可能。为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条件下,企业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研究平台。因此,如何抓住机遇,找到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和对口企业发展之间的共同利益点,将校企合作落实成国贸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工学结合”,如何帮助企业主导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何利用好企业的资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2. 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是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开展的应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旨在以国际贸易专业为研究主体,以共同发展为原则,在“工学结合”条件下,探索全新的由企业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知识更新频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最终增强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该专业就业率。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主要有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在1903年开始实施的被称之为“三明治”教学模式(Sandwich Education);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实施的“合作教学”(Cooperative Education)。20实际世纪6、70年代,各国政府开始关注职业教育,通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升格,设立高等职业学校等方式,发展以“学校为本”的高等职业学院。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同时具有出色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为目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企业为本”的职业教育形态悄然升起。这种模式以岗位需要为核心,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升其基础素质,加强自我培养力度。
而德国实施的“双元制”是在国外存在的另一种“产学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校企双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方在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上职能分工明确,理论实践结合紧密,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后来这种模式被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日本的“产学合作”与美国的“合作教育”等吸收,并得到了更加完整的体现。 2)国内研究评述:
我国“工学结合”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成果多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如2006年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2006年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2007年张金磊《工学结合解读—学习视角》等文章;第二,利用“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如2006年施芳《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法宝》,教育部于2006年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文章都强调“工学结合”对职业教育的意义,从理念上倡导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工学结合”;第三,总结国内外“工学结合”的成功办学经验,如2007年贾永《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等文章强调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研究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在实践操作层面的运用。
综上所述,在我国,关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第一,大部分院校研究“工学结合”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研究仅仅停留在讨论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很少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第二,重复研究较多,在国外模式上的谨慎探索,没有新的观点提出。最后,由于缺乏实施对象及没有具体可行性方案,很多研究流于空谈。
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工学结合”这一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明确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主导地位,是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完善和改进,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能够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性的解决思路,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理论意义:
第一,本课题构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架构的实施,是由企业主导,高校和政府配合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政府起支持与引导作用,院校负责理论指导和监督管理,以企业需求为标准,企业资源为实践基础,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从而推动“教”的改革、“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从“以学校为主体”到“以企业为主体”转变,并进一步证明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此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二,“工学结合”提倡的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种学习和实践紧密相连的教学模式符合体验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实践环境中,有目的的学习。因此本课题所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提出有效的支撑依据。
2)实践意义
第一,由企业主导,校企双方协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打造“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团队,进行实习实训管理,开展教学评估等,使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达到“三方共赢”。 第二,本课题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合格的国际贸易人才。 第三,本课题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和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四,本文构建的“工学结合”条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架构的实施,可以调动学校、企业、政府多方的积极性,为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做出贡献。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 课题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基于“工学结合”条件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能够营造更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丰富学习者的经验背景,明确其学习目的,为其主动构建专业知识的提供支持。
2)体验心理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和信仰广泛地存在于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多方面解释,其中最有效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本课题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能提供或营造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 研究目标:
明确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落实该专业“工学结合”的办学条件,制定企业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评估全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研究内容:
1)调研和收集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找到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
2)走访企业,洽谈校企合作事宜,落实国际贸易专业的“工学结合”办学条件。 3)调研和收集国内外同等级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情况。
4)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以上资料,以企业意愿为主,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以企业需求为标准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最终构建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5)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
6)对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估,并形成系统的评估材料。 4. 研究重点:
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于落实“工学结合”的办学条件,激发并帮助企业主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体进行全新模式的实践,并对该模式进行评估及推广。 5. 研究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的确立,明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发实习实训基地。 6.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
1)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体,构建“工学结合”条件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视角独特,针对性强。
2)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尝试激发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由企业主导制定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最终以企业需求为标准评估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3)根据政府优惠政策、校企资源的互补性,寻找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可操作性强。
4)由企业、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新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及推广,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革新之路。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1. 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流程: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分析校企合作的政策利好面--了解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明确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对国内外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一对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协助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对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评估和推广。 2.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企业、教师、学校管理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一手资料。
2)归纳演绎法:对调查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总结,从而从而形成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
3)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国外国内有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进行收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哪个人激发创新思维构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4)实证研究法。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例证,以点带面,已达到向全省地方本科院校推广的目的。 3. 技术路线:
(因系统自身问题,图表无法上传,此部分仅作简单介绍,具体图表请见纸质版) 确定研究题目《“工学结合”条件下,企业主导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确定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进入实际操作环节: 路线一:调研国内外同等水平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情况--归纳总结收集的一手资料,形成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纲领性文件。 路线二:收集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政策利好面和了解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明确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鼓励企业主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两条路线合并--根据纲领性文件结合企业资源和人才需求,协助和监督企业主导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为四个方面: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计、建立以企业需求为标准的人才评估体系--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体,实践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校、政府三方参与全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与推广。 4. 实施步骤:
本课题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6月-9月:开题准备及开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研究队伍,开题。
拟将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几个小组,分别同步进行研究:
1)政策及企业需求调研组:聘请行政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和相关人员组成,人员待定。
2) 国内外资料收集组:由本课题组员组成 3)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组:由本课题组员组成
第二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开展官方政策及企业需求调研,开展国内外相关专业调研,明确校企合作利益共同点,洽谈合作模式,落实“工学结合”的办学条件。 第三阶段:2016年1月-2016年2月:归纳总结调研资料,与企业协商着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
第四阶段:2016年2月-2016年11月: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对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估。课题总结,鉴定,结题准备。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