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在中学学科教学园地中,语文是最热闹的。或讨论学科性质,为之“正名”;或建立学科体系,使之“科学化”;或创立教学几“步法”,求可操作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探索之深广令人欣喜,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进一步推动了语文界新的探索之风。在欣喜之余,笔者常常在想,语文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语文的教和学最缺乏的是什么?
其实,语文最简单却又最复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模糊,它博大,它在生活中无所不在。面对这种博大的模糊,你想说它是什么都可以,你想怎样去教学都可以,但我们最需要的或者说最基本的教和学的方法就是“沉浸”。
“沉浸”是情感的投入。学语文需要热,而不需要冷。比如阅读课,我们要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而不是做解剖师,也不是做评论家。我们应该与鲁迅一起深思国民的愚昧,与李白一起傲视权贵,与苏轼一道同醉赤壁,与新媳妇一起为小通讯员的牺牲洒下悲痛的泪水,……语文的魅力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否则,语文课便索然寡味,毫无生命力。在这种沉浸中,教师应起表率和引导作用,教师不仅仅是导演,也应是演员,应该“与民同乐”。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那位私塾老师就沉浸在课文中:他边大声朗读着,边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先生能极其细腻地描写出当时的情景,可见其印象之深。
“沉浸”要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偏离文本语言的自由解读。笔者常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尊重;美中不足的是师生的注意力离开了文本,缺乏对文本语言的具体品味,更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而大多是借题发挥,节外生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文本已被淡化,阅读似乎失去了个性,语言积累也失去了着落。如果长此以往,势必造成阅读理解的粗浅化,随意化,而缺乏精确性,严密性,深刻性。
“沉浸”需要时间。语文学习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潜移默化,否则,欲速则不达,正如用一杯水去快速冲浇木块,这无法让水深透到内部。然而,由于升学竞争的激烈,课业负担的繁重,生活节奏的快速,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等诸多原因,狭义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我们就要真正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起来,我们已经没有整杯的水来浸泡木块,就只能用一滴一滴的水长时间地来滋润木块。为此,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随时读一点、写一点,如同吃饭视作平常,而不是吃药求立竿见影。这种多读多写的习惯的培养,既简
2
经典模板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单又困难,不仅需要教师的不断要求,更需要教师以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从而乐此不疲。
“沉浸”需要心境。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有在最佳的情绪状态下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尤其是语文课中那种特别情绪化的内容,在学习时更需要良好的心境才能沉入其中。这种心境的基调应是悠闲、轻松、舒畅。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生态环境,这一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生态环境、制度生态环境和精神生态环境。客观地说,语文学习的生态环境在恶化,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尽力改善这种局面,至少,我们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心境。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堂课:一个大雪天,某班教室一片喧闹。教师刚站定讲台就有一个小雪团飞过他的耳旁,打到了黑板上,这时教室倒安静了许多,大家似乎在等待着老师的训斥……教师静静地等到全都安静下来,微笑着问:“这几年,我们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雪吧?大家高兴吗?”学生高声回答:“高兴!”“我也很高兴。看来大家玩雪意兴未尽,还想在教室里打雪仗吗?”大家一时摸不着头脑,调皮的几位小声说:“想!”全班大笑,显然意识到这不行,但教师说:“好,我们继续打!”“打?”“对,分成男女两组打。当然,这雪很特别,是带‘雪’字的成语。”“啊!”大家恍然大悟。于是教师让刚才扔雪团的男同学先说一个成语“扔”给女同学,接着,男女两组同学便你来我往“扔”起成语来,“冰天雪地”,“雪上加霜”,“雪中送炭”,“阳春白雪”,“雪泥鸿爪”,一两个回合后大家就感到山穷水尽了;于是大家翻起了词典,“雪窗萤火”,“雪案萤灯”,“雪窖冰天”,“雪虐风饕”,“如汤沃雪”,突然,有一个说:“报仇雪恨!”双方同学立即否定,教师随即插入:“此‘雪’非彼‘雪’也,但毕竟也是雪。同学们这‘雪’仗打得很高雅,这是文人所特有的雅趣。在大自然中获得这种雅趣的事情,在我国古代是很多的,同学们能说一些吗?”大家又说开了,有人提到了绍兴的兰亭盛会,教师就趁机导入新课:“我们在冬天的大雪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生活的雅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兰亭来体会古人在明媚的春天里的生命的感悟,思考生命的真谛。”然后师生一起读起了《兰亭集序》,气氛十分热烈。设想一下,教师先来个严厉的批评会怎样呢?
大道无术,“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巴金),就让我们抛却急功近利的浮躁与方法,默默地沉浸在语文中吧。
编辑短评:“沉浸”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确实是语文课堂上十分需要却又久已遗忘的。本文提出“沉浸”的话题,非常有必要。文章后面的“雪”
2
经典模板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之例很精彩。可惜前半部分仅是说理而少实例。教学论文既要理论的“深刻”,又要实例的“鲜活”。(刘真福)
经典模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