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资本理论的一般内容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是80年代初,由法国学者布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他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1988年,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
此后美国学者普特南也对社会资本下了个定义,他的定义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他认为,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
肯尼斯·纽顿认为,社会资本至少可作三方面的理解。 首先,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公民的与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其关键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去信任、去理解、去同情的主观的世界观所具有的特征;其次,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以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人格网络;第三,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有助于推动社会行动和解决问题的特性。
日裔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从经济发展和文化领域研究了社会资本概念。福山指出,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除了应该考虑传统的资本和资源外,也需要考虑相对的社会资本实力:社会团体中的人们之间的彼此信任,蕴含着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大而且更明显的价值;高信任度的社会组织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综上,可以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协调人际关系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
(二)社会资本的形式
1.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包括家庭、宗族和姻亲关系等,准亲缘关系还包括邻里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战友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最小单位并且最为稳定的社会资本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最高的,家庭的存在为个人提供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往往是其他社会存在所无法替代的。要得到这种社会资本,必须进行必要的亲情投资,这种投资被认为是道德风险最小的。
2.信任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赊欠关系,相应的,人们之间就形成了义务和期望关系,债权人相信债务人会偿还债务就是信任。信任关系对于社会生活的维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群体成员间的信任,就不会保证群体成员的利益的实现。
因为没有信任,人们之间就无法形成社会关系,所以人们倾向于使自己被信任,以便不会被社会所抛弃从而丧失大量利益。信任通过长期的交往和观察而获得,可以通过名誉和声望表现出来。
信任的价值在于:
①信任是所有社会活动的重要润滑剂,它使得人们能在一起和睦的工作和生活,互相之间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争执和冲突。
②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必要条件,也是它的自然起点。
③信任为组织的合作提供支持,也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工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对组织的奉献精神。
④信任可以提高被信任者的自尊心和自我满足感。 3.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又一种形式。信息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可以任意获得的,获得信息需要各种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本身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用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的利益,人民要有效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在这里,信息网络就是社会资本。
信息网络的主要形式有社团和社会网络。
社团和社会网络都是由拥有共同利益、经验、目标和任务的人组成的。它们都需要经常性的交流和一定程度的信任。社团比社会网络更集中,它一般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领袖人物,而社会网络主要针对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网络,众多社会网络交叉形成庞大的社会关系。社团有明确的边界,社会网络没有明确的边界。
4.规范
规范是一种作用很大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命令式规范更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类规范要求人们放弃自我利益,依集体利益行事。有效规范作为社会资本,对于国家、社会组织和家庭的巩固有重要意义,对社会成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规范的确定,有助于奖励大公无私的行为而惩罚自私自利的行动,克服集体中的坐享其成的行为。
5.权威关系
社会的权威也是社会资本。一个社会成员或组织掌握的权威越大,就越可以控制其他成员或组织的行为。缺乏权威的条件下,在共享同一利益的众多行动者中间,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科尔曼认为,事实上,正因为人们意识到解决共同性问题需要相应的社会资本,他们才在特定条件下,把权威授予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人。
(三)社会资本的特征
1.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线上,而不是存在于某个人的点上,换句话说,两个人没有交往,就不会存在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2.社会资本是无形的。实物资本是有形的,如厂房,机器等。人力资本是无形的,它表现为劳动者的经验和受教育的程度。社会资本是无形的,是一种可以感觉到,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共同体成员的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3.社会资本是公共品,社会资本一经形成,其使用就具有公共性。
(四)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
1.增进社会合作
由于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体系的存在,社会成员之间才可以互动并开展合作。
2.稳定行为预期
社会资本减少了社员之间的交往风险和成本。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共同体成员会感到如鱼得水,因为他们熟悉并掌握了本共同体成员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他们对彼此的诚信有足够的信心,他们不会担心所达成的契约被爽约。
3.沟通信息,节约交易成本 社会资本以信任为基础,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节约信息搜寻费用,有利于节省协议谈判和执行的费用,降低交易成本。
4.有助于社会稳定
社会资本使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协助,形成共同理想、信仰和道德规范,使整个社会能够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5.有利于公共事业的发展
在一个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里,成员的联系越紧密,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就越高,从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6.资源配置的方式
共同体成员通过社会网络分享共同体共有的资源,同时和其他成员一起创造和占有更多的资源,共同体就像一个“小政府”一样,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五)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
1.制约团体与外界的交流
社会资本往往形成种族差异、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和各类文化差异,这对他们对外界的沟通和交往有一定的限制。
2.遏制成员的自由 在社会网络里,网络里的每一条线都是对共同体成员的一个约束,成员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被迫放弃一部分自由。
3.社会资本导致阶级分化
社会资本像一个个圈子,是有高、中、低的层次之分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资本的稳定性也会造成社会等级分化,贫富差异扩大。
二、中国社会资本状况和特点及其评价
1. 中国的社会资本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核心。中国的社会资本主要是从家庭或邻里同乡派生出来的。这种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构建的社会资本凝聚力强,延续性强,传承性高。
2.中国的社会资本具有排他性。在人际交往中,一般是关系越靠近家族血缘关系的中心,就越容易被人们接纳,也就越容易形成合作、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远离中心,越容易被排斥,形成疏淡的人际关系。由此造成利益上公私不分,行为上内外有别,对圈内人讲仁义,对圈外人讲利益。
3.中国的社会资本具有纵向性。中国人讲究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古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家庭内部,父子关系是最主要的,而在西方,夫妇关系是最主要的。
4.中国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平等性。在西方,自由、民主观念比较浓厚。有句流传已久的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我的破茅屋。”而中国的古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中国,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内部也不平等,“官大一级压死人”表现得极为明显。家庭内部也不平等,“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中国人长幼有序,男尊女卑,都是很好的例证。
社会资本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