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推动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必然的结果[1]。小学科学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愈发展现出它特有的魅力, 给小学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首先, 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用视频、动画等展示相关的教学内容, 优化了教育教学手段,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 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 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形式, 可以
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 改变单调的“看图或看文字听教师说”,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最后, 有利于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拓宽学生的视野。小学科学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 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当中,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把网络中海量的资源整合, 用于科学课堂教学, 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一) 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以情境引入新课, 即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科学课教学之前, 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和兴趣, 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 在教学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时, 教师可以把月亮不同时间的变化影像播放给学生看, 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月亮的形状在一个月里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今天有学者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这样通过相关的视频巧妙引入新课, 学生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去探索新的科学奥秘,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和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1. 利用多媒体“预先观摩”视频展现实验的示范过程, 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整体感知。
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年龄小、见识少, 操作能力有限, 虽然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 但由于不熟悉实验的具体操作, 在实
际的实验中会手忙脚乱, 特别是面对危险的实验操作时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因此,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现展示实验的全过程, 并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视频中加以强调, 这样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实验的流程和需注意的事项, 可以有效避免实际实验过程中手足无措和安全等问题, 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如在教学小学科学“食盐的溶解和提取”时, 这个实验的过程本身比较烦琐, 注意事项较多, 还涉及安全问题, 教师可以把先录制好的实验视频让学生看一遍,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去做实验。实践表明,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预先观摩”的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
2. 利用视频、图片等展示实验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做完实验后, 教师可设计一个知识拓展环节, 即利用视频、图片等展示其实验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小学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科学实验时, 在探索了沉浮的实验后,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潜艇、游船、油轮、航母等各类舰船的视频, 沉浮实验的实际运用在这些视频的展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学生也学得兴致盎然。很多教师在实验课中, 更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 往往忽略了实验本身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