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演、创等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中体验、模仿、探究、合作,获得愉悦的音乐感受,培养学生演唱民歌的兴趣。
2.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凤阳花鼓》,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风格。 3.了解民族五声调式。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凤阳花鼓》,体验其独特的地方风格。 2. 合作学习,唱好衬词部分,引导学生能唱出安徽独有的民俗风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师生做民歌接唱游戏。(教师唱上句,学生接下句; 说出是哪里民歌)分别演唱歌
曲《沂蒙山小调》《黄河船夫曲》《茉莉花》,分别是哪里的民歌? 2. 教师淸唱歌曲《凤阳花鼓》,引导学生说出出处,导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 1.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凤阳花鼓》。看曲谱,播放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 (2)带着问题,第二次聆听歌曲。再听《凤阳花鼓》,仔细感受歌曲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中速稍快,情绪欢快愉悦)(提示:尝试用音乐的专业术语描述你所听到的。)
2.学唱曲谱。
(1)慢速学唱曲谱,感受旋律。(2—3遍)
注意:教师通过手势范唱七度大跳音程,引导学生唱准大跳音程。
(2)随钢琴伴奏唱曲谱,填词唱歌曲。 3. 作品曲式分析。
(1)看曲谱,分析歌曲“起、承、转、合”的创作方式,结合图片介绍“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在演唱中体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学生观察曲谱,说出歌曲所用到的音符,教师总结并板书民族五声调式,5 3 2 6 1→
1 2 3 5 6 宫、商、角、徵、羽
(3)随琴演唱歌曲,体验创作手法,感受民族调式的魅力。 4. 衬词处理:
(2)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那一句你的印象最深刻?(学生很快说出是衬词部分) 师、生各唱衬词一遍,对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老师的演唱加入 f p 渐强记号。
在力度几号的要求下,教师指挥,学生反复练习。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风阳花鼓》。 (3)变化演唱形式。丰富学生的体验。
5. 资料共享:学生将搜集到的凤阳花鼓的资料共享。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老师出示共享资料,练习节奏,加入力度记号练习节奏。
花鼓节奏型1=CX XXXX X |………… 6. 小组合作创编——花鼓的故事
(1)小组间合作练习
① 我们隐约听到远处传来花鼓的声音。
② 鼓声越来越近,逐渐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③ 欢快的鼓声让我们沸腾起来。 ④ 鼓声经过我们身边越来越远。
⑤ 悠扬的鼓声逐渐消失在远方……
P f
X XX XX X | X XX XX X | X XX XX X | p
X XX XX X | X XX XX X |
(2)各小组展示创编的节奏故事。及时评价。
7.欣赏电影《巨澜》的片段,新旧《风阳花鼓》对比体验。教师介绍新旧凤阳花鼓的发展变化,认识她的艺术价值。
8.拓展欣赏。欣赏我们的家乡——东营民间艺术《短穗花鼓》,在丰富学生体验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家乡短穗花鼓的来历及其发展,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10.有感情的再唱《风阳花鼓》 四、课堂小结:
数百年的凤阳花鼓就这么一直唱了下来,并将永远传唱下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搜集、传唱更多美妙的旋律,是民歌艺术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参与学习的愿望,在教室的引导下,能够有意识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感情,开始尝试用音乐术语描述音乐体验。这一学段的学生已进入变声期,注意嗓音保护。
大多对安徽凤阳花鼓知之甚少。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也往往缺乏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效果分析
教学效果分为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的怎样两个方面。
教师教的如何:课堂检测背唱歌曲,全班同学均能背过,达程度高。从歌曲衬词入手,以花鼓节奏为平台,重点突出,难点分析得当。全体学生分配在个小组内,积极参与小组内的讨论,练习,音乐创编等实践活动,全班不同音乐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评价随课堂进度